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小江流域泥石流特征综合探测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00:19
  小江流域泥石流以其分布之广、规模之大、类型多样、暴发猛烈而出名,云南小江流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泥石流发育区,被称为泥石流天然博物馆。云南省小江流域地处小江深大断裂带,新老构造纵横交错,新构造运动强烈,再加上地震频发,小江流域地形陡峭,地层岩性复杂,切割破碎,侵蚀作用强烈,由于地形高差较大,气候带类型多样,常发生局地强降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小江流域泥石流的形成与流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发生的内在因素,而人类的乱砍乱伐、破坏植被等是外在因素。小江流域泥石流暴发强烈,破坏性较大,突发性较强,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对小江流域泥石流特征进行综合探测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对泥石流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有的研究都是在不考虑地质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研究的,基于DEM来分析小江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使用Landsat8遥感影像来解译泥石流沟,分析小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覆被情况,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的6个要素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选取三个典型小流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本文对小江流域...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江流域泥石流特征综合探测分析研究


蒋家沟泥石流暴发频次图[36-38]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技术路线

气候,降水量,湿气,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图2.1小江流域Fig2.1XiaojiangRiverBasin2.1.2气候水文研究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夏秋潮湿,冬春干旱,每年夏秋季的5月至9月是小江流域的雨季,降雨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月,主要原因是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量为600-1025mm,占全年降水量的88%。在太阳辐射、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小江流域具有垂直地带性的特征,导致了小江流域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专利实力模糊评价研究[J]. 陈杰,周子钧.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8(S1)
[2]东川小江干流沿线泥石流沟谷迹地空间分布的遥感解译分析[J]. 彭锐,甘淑,高莎,于辉,胡琳.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8(04)
[3]基于RS和GIS的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以延边地区为例[J]. 罗肖意,王倩,权赫春.  科学技术创新. 2018(25)
[4]耦合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泥石流物理模型预报试验[J]. 包红军,王凯,张少杰,王莉莉,刘敦龙,张珂.  暴雨灾害. 2018(04)
[5]草海湿地区域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J]. 任金铜,杨可明,陈群利,莫世江,王志红,冯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03)
[6]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J]. 邹强,唐建喜,李淑松,范建容.  山地学报. 2017(04)
[7]基于景观信息稳定视角的海南琼海生态脆弱性分析[J]. 王勇,席冬冬,欧丁丁,鲁宏旺.  热带林业. 2017(02)
[8]近年来我国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J]. 张楠,方志伟,韩笑,陈春利,祁小博.  地学前缘. 2018(02)
[9]汉中市生态脆弱性评价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 田海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3)
[10]基于SRP模型的四川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姚昆,余琳,刘光辉,刘汉湖.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7(02)

硕士论文
[1]凉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分析[D]. 姚昆.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基于RS和GIS的额尔古纳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D]. 赵晶.西南交通大学 2016
[3]基于PSR模型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研究[D]. 郑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6
[4]基于RS和GIS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尺度分析与评价[D]. 李权.成都理工大学 2016
[5]基于DEM的辽南山地泥石流沟谷的发育特征研究[D]. 陈思.辽宁师范大学 2016
[6]基于RS与GIS的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 林紫红.云南师范大学 2015
[7]基于多期DEM的地质灾害与环境动态监测[D]. 冯增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8]基于GIS与RS的山区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D]. 刘晓娜.长安大学 2015
[9]基于3S技术强震区地质灾害解译与危险性评价研究[D]. 齐信.成都理工大学 2010
[10]土石山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效益评价体系研究[D]. 付晓刚.长安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54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54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0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