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主要断裂特征及演化

发布时间:2021-10-31 23:42
  鄂西渝东-湘鄂西位于扬子板块的中西部,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其变形差异较大,海相油气发生多期调整、改造乃至破坏,致使保存成为研究区油气富集的关键,而断裂是制约油气差异保存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露头资料、地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及区域动力学背景资料,以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以及地震地层学等多门地质学科理论为指导,对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主要构造带进行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主要断裂体系研究及构造演化分析,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2种构造样式。其中,基底卷入型分为挤压断块、伸展断块和基底逆冲褶皱组合,盖层滑脱型分为正断层组合和逆冲褶皱组合。此外,根据褶皱和断裂特征及组合形式,在挤压断块中识别出背冲断块和对冲断块2种构造要素;在伸展断块中识别出地垒-地堑组合构造;在基底逆冲褶皱系中识别出大型盲叠瓦式冲断带构造;在正断层组合中识别出铲状正断层和滚动背斜;在逆冲褶皱组合中识别出6种构造要素,其分别为断弯背斜、断展背斜、滑脱背斜、三角带构造、叠瓦扇和双重构造。(2)研究区可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自北西到南东依次为鄂西渝东隔档式褶皱带、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和江... 

【文章来源】:长江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主要断裂特征及演化


技术路线图

位置,造山带,雪峰,板块


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8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2.1区域地理位置研究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扬子板块的中-西部,其在东部与华夏板块相连,江南-雪峰造山带为两个板块之间的过渡带。北与华北板块相接,二者之间的构造衔接部位为秦岭-大别造山带。西与印度板块相接,二者之间的构造衔接部位为龙门山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以全球的构造为尺度来看,研究区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部位[15-17]。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中部,包括鄂西渝东-湘鄂西-宜昌斜坡海相露头区。其处于雪峰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位置[18-22]。北至黄陵背斜与秭归复向斜,西至万县复向斜,东至桑植石门复向斜。总面积约11.2×104km2(图2-1)。图2-1研究区位置图Figure2-1Locationmapofresearcharea2.2大地构造背景自新元古代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江南-雪峰内造山作用(白垩纪-至今)、江南-雪峰山间盆地发育(侏罗纪-白垩纪)、江南-雪峰克拉通内凹陷局部出露水面(泥盆纪-三叠纪)、江南-雪峰陆内造山带前陆盆地发育(奥陶纪-志留纪)和江南-雪峰凹陷形成(南华纪-奥陶纪)5期构造演化[23-26](图2-2)。

鄂西,雪峰


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9图2-2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构造演化图[9]Figure2-2StructuralevolutionmapofWesternHubei,EasternChongqing,WesternHunanandWesternHubei2.2.1江南-雪峰凹陷形成(南华纪-奥陶纪)南华纪初期,Rodinia古陆裂解进入原特提斯演化阶段。首先,中上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雪峰由于地壳结构的不稳定性,在800Ma-635Ma形成裂谷盆地。此时的古地理格局受东西向基底构造控制,北隆南坳,形成巨厚的浊流沉积盆地。黔阳-三江一带,晋宁期基性岩浆呈NEE向展布,揭示该沉积期,NNE向张剪性断裂开始活动,为雪峰古陆西南段的就位提供边界条件[27-28]。震旦纪-中奥陶世(635Ma-463Ma),该裂谷带转入裂陷或坳陷阶段,扬子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沉积面貌表现为扬子克拉通碳酸盐岩台地、江南-雪峰欠补偿深海泥页岩盆地、华夏浅海相砂泥岩大陆边缘盆地。震旦纪,扬子克拉通之上已经形成碳酸盐岩台地,位于其东南缘的江南-雪峰一带强烈裂陷,发育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的含磷及炭质泥岩与白云岩组合。早寒武世,扬子地块的东南边缘发生一次广泛的拉张裂陷活动,雪峰地区及其周缘地区分布了一套富含V、Mo、U、P等元素的暗色泥岩及煤层,为欠补偿的海相沉积环境,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缺氧事件阶段,它们也构成了本区一些重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埕岛—桩海地区构造样式[J]. 邹东波.  油气地球物理. 2019(03)
[2]关于川东—湘鄂西一带隔挡、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综述[J]. 刘心怡.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3(02)
[3]川东弧形带三维构造扩展的AFT记录[J]. 王平,刘少峰,郜瑭珺,王凯.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5)
[4]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何登发,李德生,张国伟,赵路子,樊春,鲁人齐,文竹.  地质科学. 2011 (03)
[5]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递进扩展变形:来自裂变径迹和平衡剖面的证据[J]. 梅廉夫,刘昭茜,汤济广,沈传波,凡元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02)
[6]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J]. 邓宾,刘树根,刘顺,李智武,赵建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7]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J]. 董云鹏,查显峰,付明庆,张茜,杨钊,张燕.  地质通报. 2008(09)
[8]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J]. 刘树根,孙玮,李智武,邓宾,刘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03)
[9]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J]. 丁道桂,郭彤楼,胡明霞,刘运黎.  石油实验地质. 2007(02)
[10]平衡剖面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张向鹏,杨晓薇.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7(02)

硕士论文
[1]湘鄂西—渝东地区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D]. 李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本文编号:3469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69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