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特大地质灾害链发育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11-05 09:52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位于我国西藏的南部,其构造运动活跃、强震多发、地表侵蚀作用强烈,由崩滑(冰崩)—碎屑流—泥石流—堰塞湖等灾害要素组成的特大地质灾害链频繁发生。这类超高位超远程的链式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广、流域性成灾风险很高,近70年以来已发生15次特大地质灾害链堵江事件,造成很大破坏。研究发现,其发生与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丰富的降水以及较强的冰川活动紧密相关,而沿河谷分布的高陡斜坡处的松散堆积体则为地质灾害链的发生提供了物源。本文就此依次分析了其形成所需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和气象水文等条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最后提出了3条对策建议:①加强特大地质灾害链调查与识别能力;②加强特大地质灾害链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③加强特大地质灾害链工程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文章来源】: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0,6(0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特大地质灾害链发育现状及对策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特大地质灾害链风险点分布图

地震分布图,大峡谷,雅鲁藏布江,断裂带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新构造活动表现为总体快速隆升,断裂带走滑速度快,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对灾害链的诱发作用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该区域内近70年来发生6级及以上的强烈地震达22次(见图3)。这些地震的震中多沿南迦巴瓦构造楔进体边缘和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及其与之平行的断裂带上分布。3.4 气象水文

示意图,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地质


大型断裂带和次级断裂不仅控制着构造破碎带的分布,还为地貌演化、岩体变形破坏和松散坡积物堆积提供内源动力基础。由于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推挤,本区受到主要近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和逆推(见图2)。构造区西边界、东边界分别由左旋走滑为主的米林—东久断裂和右旋走滑为主的阿尼桥—墨脱断裂限定,北边界主要是右行走滑的嘉黎断裂和大峡谷逆冲推覆构造[9][10]。特大地质灾害链的形成大部分平行于这些构造带展布,特别是沿着近南北向的张性断裂或斜交的走滑断裂灾害非常发育。3.3 地震活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对比及其构造演化过程[J]. 董汉文,许志琴,曹汇,李源,刘钊,李化启,易治宇,陈希节,马绪宣,吴婵.  地球科学. 2018(04)
[2]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貌形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谢超,周本刚,李正芳.  地震地质. 2017(02)
[3]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J]. 许志琴,王勤,李忠海,李化启,蔡志慧,梁凤华,董汉文,曹汇,陈希节,黄学猛,吴婵,许翠萍.  地质学报. 2016(01)
[4]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演化[J]. 丁林,钟大赉.  地质科学. 2013 (02)
[5]帕隆藏布流域然乌-培龙段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估[J]. 柳金峰,程尊兰,陈晓清.  山地学报. 2012(03)
[6]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J]. 宋键,唐方头,邓志辉,曹忠权,周斌,肖根如,陈为涛,葛伟鹏.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6)
[7]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J].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嵇少丞,张泽明,刘焰.  地质学报. 2011(01)
[8]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J]. 尚彦军,杨志法,廖秋林,刘大安,朱平一,汪阳春,王成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1(04)
[9]西藏波密易贡高速巨型滑坡特征及减灾研究[J]. 殷跃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0(04)
[10]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 丁林,钟大赉,潘裕生,黄萱,王庆隆.  科学通报. 1995(16)



本文编号:3477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77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b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