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跨隐伏活动断层钻孔地层的定量分析与对比 ——以丽江—小金河断裂丽江盆地隐伏段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7 18:59
  隐伏活动断层是指在地表无出露,潜伏地表以下的活动断层(地球科学大辞典)。其隐伏的可能原因为:①切穿基岩的断层被新沉积物覆盖;②形成于地下深处,断层面没有切穿至地表(盲断层)。隐伏于城市下的活动断层,由于人员、建筑密集度较高,一旦断层活动将造成很大的灾害。因此,确定隐伏活动断层准确的位置与活动习性,对于防震减灾与土地利用规划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浅层地震勘探与钻孔探测是隐伏活动断层的基本探测技术。浅层地震勘探主要使用纵/横波反射勘探,得到地震时间剖面,反映地下结构,进而分析隐伏断层的几何形态、错动方式、累计位错量、上断点埋深与平面位置。钻孔探测工作一般是依据地球物理勘探结果,横跨隐伏断裂布施排钻,通过岩芯地层划分与对比,形成联合钻孔剖面,更精确地确定断层空间位置、错动方式、错动期次、同震位错量和上断点埋深。结合岩芯样品的年代测试,确定断层滑动速率与最新活动时代等定量参数。本文针对隐伏活动断层探测过程中钻孔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以丽江-小金河断裂丽江盆地隐伏段为研究对象,基于浅层地震时间剖面实施钻探,通过岩芯编录、磁化率曲线、电阻率曲线对钻孔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跨隐伏断层的联合钻孔剖面... 

【文章来源】: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
    2.3 区域地层与地貌
    2.4 区域内主要活动断裂
第三章 丽江-小金河断裂丽江盆地隐伏段浅层地震勘探
    3.1 浅层地震勘探线布设
    3.2 浅层地震剖面的获取
    3.3 浅层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
第四章 丽江-小金河断裂丽江盆地隐伏段钻孔探测
    4.1 钻孔布设
    4.2 钻孔岩芯编录与分析
    4.3 钻孔地层的磁化率分析
    4.4 视电阻率测井
第五章 跨断层联合钻孔剖面
    5.1 基于岩芯编录与物性测试的钻孔地层对比
    5.2 丽江-小金河断裂隐伏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5.3 丽江-小金河断裂隐伏段构造意义
第六章 认识与下一步计划及建议
    6.1 研究工作取得的认识
    6.2 下一步计划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1 各钻孔岩芯描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东北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意义[J]. 崔巧玉,赵艳,秦锋,梁琛,李泉,耿榕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1)
[2]利用视电阻率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定量判别沉积相[J]. 王浩锋,刘波,陈霜,王文旭,彭瑞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3]测井解释评价技术在识别薄互层及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 姜宝彦.  石油知识. 2019(03)
[4]对常规测井及曲线的认识和应用[J]. 吴沁轩,李永生,张刚,付凤伟.  国外测井技术. 2018(06)
[5]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晚第四纪古地震历史[J]. 丁锐,任俊杰,张世民,吕延武,刘汉永.  地震地质. 2018(03)
[6]基于孢粉的古气候参数定量重建:一种新思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实例[J]. 陈建徽,吕飞亚,黄小忠,H J B Birks,R J Telford,张生瑞,许清海,赵艳,王海鹏,周爱锋,黄伟,刘建宝,魏国英.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1)
[7]基于反射波地震勘探的研究与应用[J]. 马赟琮.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11)
[8]跨安宁河断裂带浅孔综合地球物理测井成果分析[J]. 胡刚,何正勤,李娜,叶太兰,胡德军.  地震学报. 2016(05)
[9]丽江—小金河断裂南段全新世古地震研究[J]. 李安,张世民,丁锐,王晓先.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6(01)
[10]厚覆盖层地区隐伏活断层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桥北镇—宿迁断层为例[J]. 顾勤平,许汉刚,赵启光.  物探与化探. 2015(02)

硕士论文
[1]测井在三河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 刘泽众.防灾科技学院 2019
[2]滇西北丽江地区湖盆地质环境特征及其演化分析[D]. 杨蕻.成都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22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22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b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