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球动力学环境

发布时间:2021-12-02 01:00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构造以盆地群及控制盆地群的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特征,其中松辽盆地及控制该盆地的北东向断裂最具代表性,该盆地也是区域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日本大地震后对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触发的库仑破裂应力中,北东向展布的大多增加,从西北至东南、从西南至东北具有逐渐增加的特点;北西向展布以及近东西向展布的大多减小,且从西至东、从西北至东南的减小值逐渐增大。日本大地震改变了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本岛的基本运动趋势,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地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改变为拉张状态。在2002~2018年、2006~2018年2个时段的运动趋势中,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仍非常显著,现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仍将处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之中,对较为规律的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韵律性特征将产生一定影响。1999年开始的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或将进入第6活动期前的间歇平静期,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还需时间的验证。 

【文章来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40(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球动力学环境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构造图

大地震,断层,日本,滑动角


根据模拟同震应力场和各断裂的活动性质,对各活动断裂可能的滑动方向作如下简化处理(均以滑动角表示):1)对活动性单一的断层,正断层的滑动角取270°,逆冲断层的滑动角取90°,左旋走滑断层的滑动角取0°,右旋走滑断层的滑动角取180°;2)对活动性呈复合型的断层,正断为主兼左旋走滑断层的滑动角取300°,正断为主兼右旋走滑断层的滑动角取240°,右旋走滑为主兼逆断性质的断层滑动角取150°,右旋走滑为主兼正断性质的断层滑动角取210°。同时根据式(1)计算日本大地震引起的区域内主要活动构造带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24,26-29](图2)。中国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EE向[30],日本大地震在中国东北地区触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也与中国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具有一定联系。大多数北东向断裂触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从研究区西南断裂组-西北断裂组-东北断裂组,库仑破裂应力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过程[26]。

时间序列,大地震,日本


中国东北地区的HRBN站和CHUN站与日本MIZU站和USUD站的直线距离约为1 400 km,USUD站、MIZU站分别距离日本大地震震中435 km、172 km。从2006~2018年MIZU站与HRBN站和2002~2018年USUD站与CHUN站基线的原始时间序列变化来看,日本大地震之前基本呈现逐年缩短的变化趋势,USUD-CHUN变化尤为明显,年均缩短量约为28 mm,MIZU-HRBN年均缩短量相对较小,即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地区和日本大陆地壳运动的基本趋势发生了改变。日本大地震之后,MIZU-HRBN和USUD-CHUN各自的运动趋势发生明显改变,由之前的挤压状态改变为拉张状态,拉张量级以MIZU-HRBN表现最大、最明显,约为171 mm/a。从USUD-CHUN原始数据变化形态来看,在日本大地震同震响应至2012年期间,运动形态发生明显转折,2012年之后似乎又恢复为2002年以来的变化趋势。但在去除线性变化趋势后,MIZU-HRBN和USUD-CHUN在日本大地震后均发生显著的转折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持续性,MIZU-HRBN显示的拉张量约为214 mm/a,USUD-CHUN显示的拉张量约为26 mm/a。无论是原始基线还是经过去除线性影响处理,一个基本的观测事实为,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运动趋势的影响仍在持续发生,且具有显著性(图3)。4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日本本州至中国东北段应力场反演[J]. 李天觉,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2)
[2]对流层延迟对高差较大GPS测站短基线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J]. 王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5)
[3]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跃期特征分析[J]. 高立新,戴勇.  地震. 2017(02)
[4]GPS和BDS天线相位中心改正对基线结果的影响分析[J]. 王峥,周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3)
[5]北斗高精度单历元基线解算方法研究与实现[J]. 马海龙,席瑞杰,肖玉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1)
[6]测站间高差对短时段GPS基线解算的影响[J]. 安向东,杨登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06)
[7]东日本Mw9.0大地震前、同震及震后地壳水平运动[J]. 顾国华,王武星,占伟,梁洪宝,朱爽.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12)
[8]GPS/BDS单历元基线解算中随机模型的确定[J]. 陶庭叶,王志平,蒋俊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04)
[9]日本大震与中国及邻区中强地震的遥相关[J]. 曾小苹,林泊宁,陈维升,白志强,郑吉盎,林云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12)
[10]依兰-伊通断裂依兰段的新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 余中元,韦庆海,疏鹏,李文彬,刘双.  震灾防御技术. 2014(03)



本文编号:3527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27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