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佛子岭群区域变质条件及年代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7:16
  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是由华北和扬子板块碰撞而成,其横贯于中国中部,近东西向延伸,规模巨大,自西向东划分为秦岭造山带、桐柏-红安造山带、大别-苏鲁造山带。截止目前为止,秦岭-桐柏-红安造山带古生代演化研究较为透彻,但是关于如何东延至大别造山带如何衔接并不是十分清晰,由于该问题研究相对薄弱,限制了人们对贯穿整个中国中部的巨型造山带的充分理解。目前,大别碰撞造山带而言,主体记录了中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古生代地质事件则仅体现在该造山带最北缘的佛子岭群中,因此,该群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载体。至今佛子岭群研究仍相对“滞后”,主要问题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造归属不明确;(2)变质属性的差异性认识,其变质P-T条件制约对大别造山带的认识;(3)变质时限研究的不充分。由于揭示造山带最好的方法是深入系统的变质岩石学研究,故此本文拟将以变质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为主,加上少量地球化学,深入探讨佛子岭群变质级别、PT轨迹和古生代演化等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有以下几点:(1)针对石榴黑云片岩具有石榴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完备的矿物组合,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热力学及锆石年代学等方面...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佛子岭群区域变质条件及年代学研究


秦岭-桐柏-大别-苏鲁简图(修改自Wuet.,al,2013)

示意图,造山带,示意图


2造山带(图1.2)。碰撞造山带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结束后的陆-陆碰撞阶段;而增生造山带形成于大洋板块持续俯冲过程中,并涉及到洋盆的打开、闭合和大量的岩浆活动,伴随有强烈的变质、变形事件,包括增生楔、岛弧和蛇绿岩等,其具有花岗质岩石和麻粒岩相的变质物质,甚至折返高或超高压变质岩和碎屑沉积盆地;克拉通内造山带位于稳定大陆内部,远离活动板块边缘。增生造山带特征包括一系列基性到硅质火成岩及沉积衍生物,在洋壳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产生钙碱性岩浆弧,受构造热事件发生变形和变质,产生双变质带,甚至麻粒岩、榴辉岩相变质。图1.2造山带分类示意图Fig.1.2Classificationoforogenicbelt(2)秦岭-桐柏-红安造山带研究现状秦岭-桐柏-红安经历了漫长的大洋俯冲、岛弧增生、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过程,记载了自前寒武至显生宙以来各个重要地质事件,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学界所关注[8-11,41,62,138,143-145,]。近年来,关于该造山带的类型和演化历史,以及华北和扬子板块耦合的精细过程日益成为研究热点[8,33,62。关于该造山带的演化主要由以下几种观点:①张国伟等[144]系统阐述秦岭造山带从前寒武纪-新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代演化过程,是典型的复合型造山带(图1.3a)。中新元古代阶段以裂谷与小洋盆交互共存,形成裂谷发育演化,秦岭区上涌大量地幔物质,增加地壳厚度,扩张造

桐柏,演化模式,秦岭,造山带


4图1.3秦岭-桐柏造山带演化模式图(a)张国伟等,(2001)秦岭造山过程演化模式;(b)Wuet.,al(2013)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过程;(c)Liuetal.,(2013)桐柏造山带演化模式Fig.1.3evolutionmodelofQinling-Tongbaiorogenicbelt(a)Zhangguoweietal.,(2001)evolutionarymodeloforogenicprocessinQinlingmountains;(b)Wuet.,al(2013)Qinling-Tongbai-Dabie-Suluorogenicprocess;(c)Liuetal.,(2013)evolutionmodelofTongbaiorogenicbel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秦岭镇平县南湾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方怀宾,李开文,刘坤,郭君功,王小娟,赵焕.  地球科学. 2020(03)
[2]关于秦岭造山带[J]. 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3]北淮阳变质单元中“浅变质”带——佛子岭群主期变质条件和碎屑锆石年代学探究[J]. 赵俊先,石永红,唐虎,李秋立,侯振辉,周甜.  岩石学报. 2019(07)
[4]大别山北淮阳带东段石榴斜长角闪岩石炭纪变质作用的测定[J]. 刘贻灿,王辉,杨阳,侯克斌,李洋,宋彪.  地球科学. 2020(02)
[5]肥东杂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兼论下扬子地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历史[J]. 李云剑,朱光,顾承串,张帅,刘程,牛漫兰,苏楠,肖世椰.  地质论评. 2018(03)
[6]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时代与源区的碎屑锆石证据[J]. 王薇,朱光,张帅,刘程,顾承串.  地质论评. 2017(04)
[7]Continental versus oceanic subduction zones[J]. Yong-Fei Zheng,Yi-Xiang Che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6(04)
[8]北淮阳东段佛子岭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柴广路,李双应.  地学前缘. 2016(04)
[9]北淮阳构造带的属性及其对板块缝合线位置的启示[J]. 黄鹏,宋传中,任升莲,LIN Shoufa,张妍,李加好,刘欢,王微,杨帆,刘啟能.  地质学报. 2016(06)
[10]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J]. 刘晓春,李三忠,江博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8)

博士论文
[1]大别山北缘晚古生代沉积记录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D]. 杨栋栋.合肥工业大学 2015
[2]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沉积学、盆地分析和构造演化[D]. 李双应.合肥工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北淮阳带大理岩及相伴生的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D]. 王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2]大别造山带北缘梅山群地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源分析[D]. 芦艳琳.合肥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30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30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6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