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11南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储层高耗水带成因及表征
发布时间:2021-12-29 08:45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油藏是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下的整装断块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藏自1965年投入开发至今,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部分高渗层中已形成高耗水带,呈现出综合含水率偏高,采出程度偏低的开发现状,但由于高耗水带空间分布不清,影响了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针对该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资料,以开发地质理论知识为指导,在建立研究区精细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明确了沙二段8砂组储层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及4、5、6级构型特征和分布样式,并从不同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差异出发,总结出高耗水带发育的优势构型单元为坝主体2、坝主体1及坝上河。论文从原始地质因素和后期开发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高耗水带的成因机理,提出了储层构型的类型及特征对高耗水带发育程度、位置及几何形态起到了主控作用的认识;优选了厚度、渗透率、渗透率级差、渗透率突进系数等5个储层参数和含水饱和度、孔隙波及系数、含水率等3个流体参数作为高耗水带表征参数,并建立了高耗水带识别标准;划分了发育型、潜力型及不发育型三种高耗水带类型;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预测了全区高耗水带的空间分布,揭示了高耗水带的分布规律,指出了纵向上高耗水带多在83
【文章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1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耗水带的提出与内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油藏地质特征
1.3.2 勘探开发状况
1.3.3 主要生产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与对比方法
2.1.1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1.2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基本原则
2.2 沙二段8砂组沉积单元界面类型及特征
2.2.1 不整合面
2.2.2 湖泛面
2.2.3 自旋回型界面
2.2.4 岩相差异界面
2.3 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特征
2.3.1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方案
2.3.2 层序地层单元特征
2.4 层序地层分布规律
第3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构型特征分析
3.1 储层构型级次及构型要素特征
3.1.1 储层构型级次及划分方案
3.1.2 储层构型界面及特征
3.1.3 储层构型单元及特征
3.2 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1 4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2 5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3 6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4.1 8砂组储层基本特征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物性特征
4.1.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1.4 储层敏感性特征
4.1.5 储层润湿性特征
4.2 储层构型单元的质量差异
4.2.1 岩性特征差异
4.2.2 物性特征差异
4.2.3 非均质特征差异
4.3 水淹储层构型(6级)质量变化特征
4.3.1 储层水淹层特征
4.3.2 水淹储层构型(6级)质量变化差异
第5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高耗水带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5.1 储层高耗水带内涵及基本特征
5.1.1 高耗水带内涵
5.1.2 高耗水带基本特征
5.2 高耗水带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5.2.1 高耗水带形成的地质因素
5.2.2 高耗水带形成的开发因素
第6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高耗水带识别与表征方法
6.1 高耗水带表征思路
6.2 高耗水带动态表现特征
6.2.1 吸水剖面资料指示注入水单层突进
6.2.2 注入压力异常变化
6.2.3 高含水率、高产液量、低产油量
6.2.4 生产层位调整导致生产特征突变
6.2.5 示踪剂曲线形态
6.3 高耗水带形成要素评价参数与标准确定
6.3.1 高耗水带评价参数类型及拾取方法
6.3.2 高耗水带评价标准建立
6.3.3 高耗水带评价类型
6.4 单井高耗水带识别与评价
6.4.1 识别方法
6.4.2 识别效果分析
6.5 高耗水带分布规律研究
6.5.1 剖面分布规律研究
6.5.2 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坨11井区南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砂体岩相组合识别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J]. 陈德坡,方惠京,王军,徐怀民,程磊,李静雯,崔日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02)
[2]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灰质泥岩分布特征研究 [J]. 王思羽,张立强. 甘肃科学学报. 2017(05)
[3]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李阳,吴胜和,侯加根,刘建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4)
[4]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规律 [J]. 袁庆峰,庞彦明,杜庆龙,方艳君,赵云飞,陆会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3)
[5]特高含水阶段新型水驱特征曲线 [J]. 崔传智,徐建鹏,王端平,杨勇,刘志宏,黄迎松. 石油学报. 2015(10)
[6]对胜利油区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及转变开发方式的思考 [J]. 王端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04)
[7]海相深层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油层水淹特征 [J]. 黄素,徐怀民,王超,周新平,王培俊. 特种油气藏. 2014(05)
[8]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探讨 [J]. 吴胜和,纪友亮,岳大力,印森林. 高校地质学报. 2013(01)
[9]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曲线中的截止孔隙度与储层质量 [J]. 黄思静,郎咸国,兰叶芳,魏文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10]沉积界面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精细地层对比方法 [J]. 严科,毕义泉,赵红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硕士论文
[1]水驱砂岩油藏水流优势通道识别[D]. 孙阿香.东北石油大学. 2015
[2]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7-8砂组三角洲相沉积特征及储层构型研究[D]. 马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3]涧峪岔油田低效循环通道识别与治理决策[D]. 赵淑红.东北石油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55789
【文章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1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耗水带的提出与内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油藏地质特征
1.3.2 勘探开发状况
1.3.3 主要生产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与对比方法
2.1.1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1.2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基本原则
2.2 沙二段8砂组沉积单元界面类型及特征
2.2.1 不整合面
2.2.2 湖泛面
2.2.3 自旋回型界面
2.2.4 岩相差异界面
2.3 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及特征
2.3.1 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方案
2.3.2 层序地层单元特征
2.4 层序地层分布规律
第3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构型特征分析
3.1 储层构型级次及构型要素特征
3.1.1 储层构型级次及划分方案
3.1.2 储层构型界面及特征
3.1.3 储层构型单元及特征
3.2 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1 4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2 5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3.2.3 6级储层构型样式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4.1 8砂组储层基本特征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物性特征
4.1.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1.4 储层敏感性特征
4.1.5 储层润湿性特征
4.2 储层构型单元的质量差异
4.2.1 岩性特征差异
4.2.2 物性特征差异
4.2.3 非均质特征差异
4.3 水淹储层构型(6级)质量变化特征
4.3.1 储层水淹层特征
4.3.2 水淹储层构型(6级)质量变化差异
第5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高耗水带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5.1 储层高耗水带内涵及基本特征
5.1.1 高耗水带内涵
5.1.2 高耗水带基本特征
5.2 高耗水带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5.2.1 高耗水带形成的地质因素
5.2.2 高耗水带形成的开发因素
第6章 坨11南沙二段8砂组储层高耗水带识别与表征方法
6.1 高耗水带表征思路
6.2 高耗水带动态表现特征
6.2.1 吸水剖面资料指示注入水单层突进
6.2.2 注入压力异常变化
6.2.3 高含水率、高产液量、低产油量
6.2.4 生产层位调整导致生产特征突变
6.2.5 示踪剂曲线形态
6.3 高耗水带形成要素评价参数与标准确定
6.3.1 高耗水带评价参数类型及拾取方法
6.3.2 高耗水带评价标准建立
6.3.3 高耗水带评价类型
6.4 单井高耗水带识别与评价
6.4.1 识别方法
6.4.2 识别效果分析
6.5 高耗水带分布规律研究
6.5.1 剖面分布规律研究
6.5.2 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坨11井区南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砂体岩相组合识别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J]. 陈德坡,方惠京,王军,徐怀民,程磊,李静雯,崔日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02)
[2]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灰质泥岩分布特征研究 [J]. 王思羽,张立强. 甘肃科学学报. 2017(05)
[3]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李阳,吴胜和,侯加根,刘建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4)
[4]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规律 [J]. 袁庆峰,庞彦明,杜庆龙,方艳君,赵云飞,陆会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3)
[5]特高含水阶段新型水驱特征曲线 [J]. 崔传智,徐建鹏,王端平,杨勇,刘志宏,黄迎松. 石油学报. 2015(10)
[6]对胜利油区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及转变开发方式的思考 [J]. 王端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04)
[7]海相深层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油层水淹特征 [J]. 黄素,徐怀民,王超,周新平,王培俊. 特种油气藏. 2014(05)
[8]碎屑沉积地质体构型分级方案探讨 [J]. 吴胜和,纪友亮,岳大力,印森林. 高校地质学报. 2013(01)
[9]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曲线中的截止孔隙度与储层质量 [J]. 黄思静,郎咸国,兰叶芳,魏文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10]沉积界面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精细地层对比方法 [J]. 严科,毕义泉,赵红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硕士论文
[1]水驱砂岩油藏水流优势通道识别[D]. 孙阿香.东北石油大学. 2015
[2]胜坨油田胜二区沙二段7-8砂组三角洲相沉积特征及储层构型研究[D]. 马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3]涧峪岔油田低效循环通道识别与治理决策[D]. 赵淑红.东北石油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55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5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