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震活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05:01
贵州省位于南北地震带南端,省内发育多条断裂,主要受紫云-垭都断裂带控制,构造活动较强烈,地震活动水平处于中等水平[1]。贵州省受地势影响,高原山地较多,房屋公路桥梁等建筑多位于山间,民众震防意识较薄弱,一旦发生地震,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关注该省的地震活动性。通过收集贵州省历史破坏性地震和1970年以来中小地震,分析了省内最小完整性震级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对贵州省进行分区研究,统计分析了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地震活动规律性、地震分布特征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可供贵州省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参考。
【文章来源】:贵州科学. 2020,38(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M≥4.7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1970年至2019年11月,贵州省共记录到M≥2.0级地震608次,其中5.0~5.9级地震8次,4.0~4.9级地震13次,3.0~3.9级地震72次,2.0~2.9级地震515次。地震分布图见图2。图2表明,现代地震集中分布在垭都-紫云断裂带及其附近,贵州西南部M≥2.0级地震517次,占贵州全省地震次数的85%,为地震多发区,东部也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频率较低,小震不均匀分布在贵州全省。贵州地震的震源深度具有明显的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贵州省地震震源多分布于地表,属于浅源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15 km。总体上,地震震源深度西南到东北,变化不大。
贵州地震的震源深度具有明显的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贵州省地震震源多分布于地表,属于浅源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15 km。总体上,地震震源深度西南到东北,变化不大。上述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贵州省地震主要受紫云-垭都断裂带影响,历史破坏性地震主要分布在其附近,在沿河和剑河等东部也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库玛断裂带Ms≥5级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J]. 胡维云,王培玲,马茹莹,张丽峰,孙玺皓. 高原地震. 2019(02)
[2]京津冀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J]. 谢卓娟,吕悦军,方怡,张愉玲.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3)
[3]贵州省威宁地区地震分布与发震断裂探讨[J]. 纪星星,罗祎浩,郝婧,梁操. 贵州科学. 2018(03)
[4]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J]. 王尚彦,张贤文,梁操,纪星星,罗祎浩,郝婧,欧品智. 贵州科学. 2017(03)
[5]贵州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析[J]. 刘家仁,王尚彦,刘宇. 贵州地质. 2011(04)
[6]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化问题[J]. 吴佳翼,曹学锋. 地震. 1983(06)
[7]强震前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J]. 黄德瑜,冯浩. 地震学报. 1981(03)
[8]华北地区几次大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J]. 马鸿庆. 地球物理学报. 1978(02)
本文编号:3569780
【文章来源】:贵州科学. 2020,38(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M≥4.7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1970年至2019年11月,贵州省共记录到M≥2.0级地震608次,其中5.0~5.9级地震8次,4.0~4.9级地震13次,3.0~3.9级地震72次,2.0~2.9级地震515次。地震分布图见图2。图2表明,现代地震集中分布在垭都-紫云断裂带及其附近,贵州西南部M≥2.0级地震517次,占贵州全省地震次数的85%,为地震多发区,东部也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频率较低,小震不均匀分布在贵州全省。贵州地震的震源深度具有明显的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贵州省地震震源多分布于地表,属于浅源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15 km。总体上,地震震源深度西南到东北,变化不大。
贵州地震的震源深度具有明显的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贵州省地震震源多分布于地表,属于浅源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15 km。总体上,地震震源深度西南到东北,变化不大。上述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贵州省地震主要受紫云-垭都断裂带影响,历史破坏性地震主要分布在其附近,在沿河和剑河等东部也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库玛断裂带Ms≥5级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J]. 胡维云,王培玲,马茹莹,张丽峰,孙玺皓. 高原地震. 2019(02)
[2]京津冀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J]. 谢卓娟,吕悦军,方怡,张愉玲.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3)
[3]贵州省威宁地区地震分布与发震断裂探讨[J]. 纪星星,罗祎浩,郝婧,梁操. 贵州科学. 2018(03)
[4]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J]. 王尚彦,张贤文,梁操,纪星星,罗祎浩,郝婧,欧品智. 贵州科学. 2017(03)
[5]贵州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析[J]. 刘家仁,王尚彦,刘宇. 贵州地质. 2011(04)
[6]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化问题[J]. 吴佳翼,曹学锋. 地震. 1983(06)
[7]强震前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J]. 黄德瑜,冯浩. 地震学报. 1981(03)
[8]华北地区几次大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J]. 马鸿庆. 地球物理学报. 1978(02)
本文编号:3569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6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