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大同火山地壳精细结构

发布时间:2022-01-05 06:38
  华北克拉通是位于中国东部古老的克拉通。自中生代新生代以来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和改造,东部岩石圈厚度从200 Km减薄至100Km以下,但西部块体仍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是如何拉张减薄的、克拉通破坏的范围、以及克拉通破坏是否存在多期目前还存在争议。大同火山群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造山带,鄂尔多斯东北缘。大同火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引起地球物理学界、地球化学界科学家广泛的关注。众多学者通过P波层析成像、面波、大地电磁、背景噪声等手段发现大同火山区下方存在低速、低阻、高导的异常体。但对于大同火山群下方的异常体的深度、形态、大同火山区岩浆来源还存在有不同的争议。本文主要利用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在大同火山群布设的166台间距为5 Km的三分量短周期地震记录仪记录到的4个月的远震波形数据,并选取震中距在280~920,震级大于5.0级的211个远震事件进行研究。将记录得到的波形数据截取P波之前20 s,P波之后60 s的波形数据,在0.05~5Hz的范围内滤波,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并人工筛选出4541条接收函数。最后,利用接收函数H...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大同火山地壳精细结构


华北克拉通[5]

地质图,地质图,火山,大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9-为100m左右,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的盆地平原内,以及高程起伏较小的山丘之上。其中,高度为211m左右的黑山为大同火山区内最高的火山,有5m高的寄生火山,小的火山的相对高度为5~30m左右[81]。通过地球化学对火山烘烤层热释光年龄以及大同火山群玄武岩同位素K-Ar年龄的测定可以推测[49],大同火山在大约距今约75~70万年的早更新世出现首次喷发,而后在距今约40万年的中更新世岩浆活动活跃,在这一时期构造了火山群的主体,在距今约6万年的全新世喷发后大同火山停止喷发。自新生代时期开始,大同火山一直与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的演化密切联系,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下地幔流动的重要构造。图1-2研究区域地质图图中黑色的线条表示断裂,蓝色的三角形表示大同火山区的山,红色的三角形表示火山分布,黑色的同心圆表示大同火山区附近的城市。(F1:山泉口断裂F2:丰稔山南断裂带F3:砂板梁西楚断裂带F4:砂板梁东断裂带F5:熊耳山北断裂带F6:熊耳山南断裂带F7:六棱山断裂带)

火山,大同,玄武岩,新生代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10-1.2.2大同火山群分布特征大同火山群的喷发产物为玄武岩,玄武岩之上覆盖着马兰期黄土,玄武岩之下以更新世河泥湾湖相沉积为基底[50]。在盆地不同位置的火山的活动方式、喷发方式、形态、喷发产物、喷发时间各有不同。如图1-3所示大同火山群根据玄武岩的成分和喷发方式可以将大同火山区分为西区和东区[51]。其中通常将西区称之为大同火山群,大约有13个火山锥,包括金山、阁老山、狼窝山、牛头山、黑山、马蹄山等。西区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终止于大约10万年前或者不到10万年的晚更新世晚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域的K-Ar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大同火山区西区火山锥平均年龄大约为0.355Ma。东区火山群主要分布于桑干河两侧,包括册田水库、孤山、凤凰山等。东区火山喷发始于早更新世,终止于中更新世晚期,K-Ar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大同火山区东区火山年龄大约为35—45万年。图1-3大同火山群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和采样点[5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西缘北段的地壳结构和块体间变形关系[J]. 陈一方,陈九辉,郭飚,李顺成,齐少华,赵盼盼,李晓姝.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3)
[2]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质记录[J]. 冯亚洲,杨进辉,孙金凤,张吉衡.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5)
[3]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J]. 翟明国.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4]华北克拉通破坏区最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讨论[J]. 徐锡伟,白鸾曦,魏雷鸣,陈桂华,于贵华.  地球科学. 2019(05)
[5]华北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克拉通减薄和破坏[J]. 郑永飞,徐峥,赵子福,戴立群.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4)
[6]大同地区地壳横波衰减成像研究[J]. 李丽,刘剑,李宏伟,梁艳.  山西地震. 2017(01)
[7]背景噪声面波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山西断陷带三维地壳结构[J]. 郭震,陈永顺,殷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3)
[8]Presence of an intralithospheric discontinuit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destruction of the craton[J].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2015(01)
[9]太行山中南段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的水含量: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因素的制约[J]. 刘少辰,夏群科.  科学通报. 2014(14)
[10]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山西断陷带的应变特征[J]. 刘瑞春,张贵钢,季灵运.  高原地震. 2013(01)



本文编号:3569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69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