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2-01-14 08:35
研究海底风尘组份、来源和通量的地质记录,对于理解风尘在行星辐射平衡、全球大洋的营养盐供应及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源区古气候和古大气环流重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的亚洲内陆,其风尘产物主要被东亚冬季风及西风带携带至西太平洋。现有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尤其近几年在西菲律宾海和赤道太平洋第四纪风尘物源及通量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日本海中新世以来的长期风尘记录及其驱动机制方面也获得了重要认识。至少在晚第四纪以来的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从高纬度到赤道甚至南极的全球范围,风尘通量在冰期约高出间冰期2—3倍,表明冰期风尘源区更加干旱而风力更为强劲。在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的长期风尘输入主要反映了亚洲内陆干旱逐渐增强,是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和全球变冷的共同影响。但是,总体上西太平洋风尘沉积的研究程度非常低,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风尘从源到汇搬运和沉积过程的现代观测的缺乏、大洋风尘组分含量及通量定量化中的误区、西太平洋风尘沉积长期演变特征、机制及风尘长期输入对大洋生产力及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文章来源】:海洋与湖沼. 2017,4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本文提到的海洋和陆地风尘记录的研究站位图
1210海洋与湖沼48卷图1本文提到的海洋和陆地风尘记录的研究站位图Fig.1LocationMapshowingmarineandterrestrialsedimentcoresmentionedinthisstudy图2卫星照片显示的亚洲风尘向西太平洋的传输(修改自Muhs,2013)Fig.2SatelliteimageshowingdustmovingeastwardfromsourceareasinmainlandAsiatotheSeaofJapanandwestPacificOcean(fromMuhs,2013)注:注意日本海南部及邻近西北太平洋受到风尘的影响非常大
6期万世明等: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研究进展1211邻近东亚大陆的海域(图2)(Wanetal,2012;Xuetal,2015;Shenetal,2017)。亚洲粉尘源区存在的历史可追溯至二千二百万年到三千四百万年之前,被认为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关(Guoetal,2002;Zhengetal,2015)。可以恢复至中新世之前的海洋风尘堆积的长期记录主要来自于西风盛行的北太平洋的沉积物岩芯。这些记录中最长的一个代表性岩芯是LL44-GPC3(30.3°N,157.8°W),该孔建立了七千万年以来的大陆干旱和风力强度记录(图3)(Janeceketal,1983)。粉尘通量数据显示出在渐新世和更老的时候粉尘输入很少,而在二千四百万年左右粉尘通量增加为2倍,伴随着晚新生代的变冷和北半球干旱,粉尘大幅度增加。而该孔的风尘粒度显示在晚始新世变粗,并且到现在仍然阶段性地持续增加。粉尘粒度在古新世-始新世边界的变化也见于其他北太平洋钻孔,可能指示了当时西风环流强度的加强(Rea,2007)。晚新生代亚洲干旱和风力强度的更详细记录来自于北太平洋ODP885/886站(44.7°N,168.3°W),可追溯至晚中新世一千二百万年以来(图3)(Reaetal,1998)。其岩芯为生物软泥,有好的地磁反转地层记录,相比更南部的LL44-GPC3孔有更好的年代控制。该孔显示了晚新生代气候变化的许多重要信息(Reaetal,1998)。尤其三百六十万年以来,粉尘通量有一个数量级的增加,反映了青藏高原北部中亚盆地的快速变干,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北部快速隆升的结果。但是,来自ODP885/886站的风尘粒度信息则展示了不同于LL44-GPC3孔的另外一种情形。粒度和通量数据各自独立变化,相关性较少。粒度数据显示出四百五十万年左右西风环流强度的加强,这领先粉尘通量增加约一百万年,可能指示北半球热力梯度的变化(Reaetal,1998)。但是,最近来自Shatsky隆起上的ODP1208站(3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eochemistry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the mid-late Quaternary sediments of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J]. XU ZhaoKai,LI TieGang,WAN ShiMing,YIN XueBo,JIANG FuQing,SUN HanJie,JinYong CHOI,DhongIl LIM.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4(04)
[2]Sediment proven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ince 700 ka recorded by major elements in the West Philippine Sea[J]. XU ZhaoKai,LI TieGang,YU XinKe,LI AnChun,TANG Zheng,CHOI JinYong,NAN QingY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09)
[3]近百万年来亚洲风尘在西菲律宾海的沉积物粒度记录[J]. 于兆杰,万世明,孙晗杰,黄杰,徐兆凯,李安春,李铁刚. 地球环境学报. 2012(02)
[4]西太平洋海域冬季花粉传播观测及其在东亚季风研究中的意义[J]. 戴璐,翁成郁.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7)
[5]海洋风尘沉积的古气候学研究进展[J]. 万世明,李安春.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6)
[6]西菲律宾海风成沉积物的研究[J]. 秦蕴珊,陈丽蓉,石学法. 科学通报. 1995(17)
[7]西菲律宾海西部海域粘土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J]. 石学法,陈丽蓉,李坤业,王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5(02)
[8]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J]. 石学法,陈丽蓉. 海洋与湖沼. 1995(02)
本文编号:3588179
【文章来源】:海洋与湖沼. 2017,48(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本文提到的海洋和陆地风尘记录的研究站位图
1210海洋与湖沼48卷图1本文提到的海洋和陆地风尘记录的研究站位图Fig.1LocationMapshowingmarineandterrestrialsedimentcoresmentionedinthisstudy图2卫星照片显示的亚洲风尘向西太平洋的传输(修改自Muhs,2013)Fig.2SatelliteimageshowingdustmovingeastwardfromsourceareasinmainlandAsiatotheSeaofJapanandwestPacificOcean(fromMuhs,2013)注:注意日本海南部及邻近西北太平洋受到风尘的影响非常大
6期万世明等: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研究进展1211邻近东亚大陆的海域(图2)(Wanetal,2012;Xuetal,2015;Shenetal,2017)。亚洲粉尘源区存在的历史可追溯至二千二百万年到三千四百万年之前,被认为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关(Guoetal,2002;Zhengetal,2015)。可以恢复至中新世之前的海洋风尘堆积的长期记录主要来自于西风盛行的北太平洋的沉积物岩芯。这些记录中最长的一个代表性岩芯是LL44-GPC3(30.3°N,157.8°W),该孔建立了七千万年以来的大陆干旱和风力强度记录(图3)(Janeceketal,1983)。粉尘通量数据显示出在渐新世和更老的时候粉尘输入很少,而在二千四百万年左右粉尘通量增加为2倍,伴随着晚新生代的变冷和北半球干旱,粉尘大幅度增加。而该孔的风尘粒度显示在晚始新世变粗,并且到现在仍然阶段性地持续增加。粉尘粒度在古新世-始新世边界的变化也见于其他北太平洋钻孔,可能指示了当时西风环流强度的加强(Rea,2007)。晚新生代亚洲干旱和风力强度的更详细记录来自于北太平洋ODP885/886站(44.7°N,168.3°W),可追溯至晚中新世一千二百万年以来(图3)(Reaetal,1998)。其岩芯为生物软泥,有好的地磁反转地层记录,相比更南部的LL44-GPC3孔有更好的年代控制。该孔显示了晚新生代气候变化的许多重要信息(Reaetal,1998)。尤其三百六十万年以来,粉尘通量有一个数量级的增加,反映了青藏高原北部中亚盆地的快速变干,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北部快速隆升的结果。但是,来自ODP885/886站的风尘粒度信息则展示了不同于LL44-GPC3孔的另外一种情形。粒度和通量数据各自独立变化,相关性较少。粒度数据显示出四百五十万年左右西风环流强度的加强,这领先粉尘通量增加约一百万年,可能指示北半球热力梯度的变化(Reaetal,1998)。但是,最近来自Shatsky隆起上的ODP1208站(3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eochemistry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the mid-late Quaternary sediments of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J]. XU ZhaoKai,LI TieGang,WAN ShiMing,YIN XueBo,JIANG FuQing,SUN HanJie,JinYong CHOI,DhongIl LIM.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4(04)
[2]Sediment proven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ince 700 ka recorded by major elements in the West Philippine Sea[J]. XU ZhaoKai,LI TieGang,YU XinKe,LI AnChun,TANG Zheng,CHOI JinYong,NAN QingY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09)
[3]近百万年来亚洲风尘在西菲律宾海的沉积物粒度记录[J]. 于兆杰,万世明,孙晗杰,黄杰,徐兆凯,李安春,李铁刚. 地球环境学报. 2012(02)
[4]西太平洋海域冬季花粉传播观测及其在东亚季风研究中的意义[J]. 戴璐,翁成郁.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7)
[5]海洋风尘沉积的古气候学研究进展[J]. 万世明,李安春.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6)
[6]西菲律宾海风成沉积物的研究[J]. 秦蕴珊,陈丽蓉,石学法. 科学通报. 1995(17)
[7]西菲律宾海西部海域粘土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J]. 石学法,陈丽蓉,李坤业,王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5(02)
[8]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J]. 石学法,陈丽蓉. 海洋与湖沼. 1995(02)
本文编号:3588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8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