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中生代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11 15:06
中生代冈瓦纳大陆裂解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打开与形成的必要条件,因而寻找裂解过程的地质证据并复原其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特提斯喜马拉雅存在大量基性岩的脉体,很有可能是上述裂解事件的记录档案。对于这些基性岩浆岩,目前已有大量研究,但主要研究区域集中在措美-隆子-洋湖等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地区,而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地区的研究较少。前人研究揭示基性岩浆年龄主要集中在白垩纪,而缺乏侏罗纪年龄的报道。针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的基性岩为研究对象。基性岩主要为辉长、辉绿岩,呈岩脉侵入到三叠纪地层中,分布位置为紧邻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南侧。本文对上述基性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锆石形态和阴极发光分析、锆石U-Pb年龄分析、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以及单斜辉石电子探针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基性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呈现两种类型,一种为明显的震荡环带,表明可能来源于中酸性岩浆岩;而另一种则为宽环带或者环带不明显,暗示其可能来源于基性岩浆岩。上述两种锆石在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REE含量和型式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前者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65±2 Ma,εHf(t)...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本文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背景
2.2 喜马拉雅区域
2.2.1 喜马拉雅区域构造背景
2.2.2 喜马拉雅区域地层
2.3 研究区域地层
3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基性岩野外产状及岩石学特征
3.1 基性岩野外产状及采样
3.2 基性岩岩相学特征
4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基性岩的分析方法
4.1 样品锆石挑选及U-Pb年龄分析
4.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4.3 单斜辉石电子探针分析
4.4 基性岩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5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基性岩年代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锆石U—Pb年代学
5.1.1 锆石形态及CL图像特征
5.1.2 样品锆石图像及年龄图
5.2 锆石Hf同位素
5.3 单矿物单斜辉石电子探针
5.3.1 单斜辉石数据
5.3.2 单斜辉石温压计
5.4 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量元素
5.4.2 微量元素
5.4.3 稀土元素
6 中侏罗、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岩浆源区及其演化
6.1 早白垩世岩浆的源区特征及地壳混染
6.2 中侏罗世岩浆的源区
7 中侏罗、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演化
7.1 早白垩世基性岩形成环境
7.2 中侏罗世锆石原岩可能形成环境
7.3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演化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40615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本文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背景
2.2 喜马拉雅区域
2.2.1 喜马拉雅区域构造背景
2.2.2 喜马拉雅区域地层
2.3 研究区域地层
3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基性岩野外产状及岩石学特征
3.1 基性岩野外产状及采样
3.2 基性岩岩相学特征
4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基性岩的分析方法
4.1 样品锆石挑选及U-Pb年龄分析
4.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4.3 单斜辉石电子探针分析
4.4 基性岩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5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段基性岩年代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锆石U—Pb年代学
5.1.1 锆石形态及CL图像特征
5.1.2 样品锆石图像及年龄图
5.2 锆石Hf同位素
5.3 单矿物单斜辉石电子探针
5.3.1 单斜辉石数据
5.3.2 单斜辉石温压计
5.4 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量元素
5.4.2 微量元素
5.4.3 稀土元素
6 中侏罗、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岩浆源区及其演化
6.1 早白垩世岩浆的源区特征及地壳混染
6.2 中侏罗世岩浆的源区
7 中侏罗、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演化
7.1 早白垩世基性岩形成环境
7.2 中侏罗世锆石原岩可能形成环境
7.3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演化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40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40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