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盆地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9 19:08
莺歌海盆在渐新世-中新世(32Ma5.5Ma)沿红河断裂带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走滑距离约为200km-400km,此阶段内莺歌海盆地经历了先期快速走滑,后期逐渐停止并发生了反转的过程,形成了一些北西-南东向雁列式排列的断层,并在临高凸起和河内坳陷发育了反转构造。其形成的断裂体系成为了盆地早期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并直接控制了盆地现今构造的基本样式。由于对莺歌海盆地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形成的断裂体系研究较少,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巨厚地层以及底辟带造成的模糊区,导致左旋走滑形成的断裂体系不能精准识别,盆地早期油气运聚通道不清,规律不明,严重影响了盆地成藏模式的研究和现今油气勘探的进展。本文以莺歌海盆地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作用为例,根据盆地演化发育特征及相似性原理设置了两大剪切构造物理模型:经典吕德尔剪切左转走滑模型和弥散性剪切左转走滑模型。其次再根据地层岩性特征,分别设置均值石英砂、玻璃珠-石英砂、玻璃珠-石英砂-硅胶三组实验地层条件,通过拍照、PIV、剖面切片等方式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最后结合地震资料对实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正演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盆地左旋走滑形成的断...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及成果
1.4.1 工作概况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莺歌海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2.1 莺歌海盆地概况
2.2 莺歌海盆地构造特征
2.2.1 地震资料解释
2.2.2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2.3 盆地地层沉积特征
2.4 红河断裂带特征
2.4.1 红河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
2.4.2 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特征
2.4.3 红河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第3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平台
3.2 基本原理
3.2.1 基本原则
3.2.2 相似性原理
3.3 相似性计算
3.3.1 材料相似
3.3.2 几何相似
3.3.3 运动学相似
3.3.4 应力相似
3.4 实验模型设计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经典吕德尔剪切左旋走滑模型
4.1.1 均值石英砂模型
4.1.2 玻璃珠石英砂模型
4.1.3 玻璃珠-石英砂-硅胶模型
4.2 弥散性剪切走滑模型
4.2.1 均值石英砂模型
4.2.2 玻璃珠-石英砂模型
4.2.3 玻璃珠-石英砂-硅胶模型
4.3 对比分析
4.3.1 模型浅表变形对比
4.3.2 典型剖面对比
4.3.3 应力传导对比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左旋走滑效应下的成藏效应分析
5.1 莺歌海盆地油气成藏特征
5.2 左旋走滑对成藏的影响
5.2.1 盆地温度压力场的调整
5.2.2 油气运聚的垂向通道
5.2.3 有利的成藏区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58132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及成果
1.4.1 工作概况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莺歌海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2.1 莺歌海盆地概况
2.2 莺歌海盆地构造特征
2.2.1 地震资料解释
2.2.2 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2.3 盆地地层沉积特征
2.4 红河断裂带特征
2.4.1 红河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
2.4.2 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特征
2.4.3 红河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第3章 实验设计
3.1 实验平台
3.2 基本原理
3.2.1 基本原则
3.2.2 相似性原理
3.3 相似性计算
3.3.1 材料相似
3.3.2 几何相似
3.3.3 运动学相似
3.3.4 应力相似
3.4 实验模型设计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经典吕德尔剪切左旋走滑模型
4.1.1 均值石英砂模型
4.1.2 玻璃珠石英砂模型
4.1.3 玻璃珠-石英砂-硅胶模型
4.2 弥散性剪切走滑模型
4.2.1 均值石英砂模型
4.2.2 玻璃珠-石英砂模型
4.2.3 玻璃珠-石英砂-硅胶模型
4.3 对比分析
4.3.1 模型浅表变形对比
4.3.2 典型剖面对比
4.3.3 应力传导对比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左旋走滑效应下的成藏效应分析
5.1 莺歌海盆地油气成藏特征
5.2 左旋走滑对成藏的影响
5.2.1 盆地温度压力场的调整
5.2.2 油气运聚的垂向通道
5.2.3 有利的成藏区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58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5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