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到三叠纪石英砂岩物源区研究及其古地理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11 06:06
最典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然而目前对俯冲消减最严重、碰撞最前缘的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特提斯喜马拉雅俯冲碰撞前的物源、形态和演化史却知之甚少。石英砂岩——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序列最常见、最典型、最显著的岩石类型广泛发育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以来的地层中,但对多套石英砂岩的物源特征、相互关系、源到汇的搬运路径、在盆地的展布方式都缺乏认识。本文以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晚泥盆世波曲组、石炭纪纳兴组、早二叠世基龙组—比聋组—仲巴组和晚三叠世德日荣组石英砂岩地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相学、沉积学、地层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代表性剖面进行详细研究,为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前裂谷期到后裂谷期的物源理解、盆地展布样式和演化史提供新证据。波曲组由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页岩组成;纳兴组由石英砂岩和粉砂岩-泥页岩多次交替沉积组成;基龙组和比聋组相似,由石英砂岩—纯石英砂岩组成,发育不连续的冰水杂砾岩;德日荣组由长石石英砂岩—纯石英砂岩组成,顶部含生物碎屑鲕粒灰岩。石英砂岩地层均是受波浪和潮汐影响的滨海相沉积,砂岩碎屑颗粒和重矿物组成说明泥盆系到三叠系有稳定物源区——印度克...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区域地质概况
1.3 研究历史和现状
1.3.1 石英砂岩
1.3.2 特提斯喜马拉雅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沉积相分析
1.5.2 砂岩碎屑颗粒统计
1.5.3 重矿物分选和锆石制靶
1.5.4 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
1.6 工作量统计
2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晚泥盆世波曲组和早石炭世纳兴组的物源特征
2.1 研究背景
2.2 实测剖面和沉积相
2.2.1 波曲组
2.2.2 纳兴组
2.3 实验结果
2.3.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2.3.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2.3.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2.4 物源区分析
2.5 小结
3 特提斯喜马拉雅早二叠世基龙组和比聋组与仲巴微地体早二叠世仲巴组的物源区分析和亲缘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测剖面和沉积相
3.2.1 基龙组
3.2.2 比聋组
3.2.3 仲巴组
3.3 实验结果
3.3.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3.3.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3.3.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4 讨论
3.4.1 物源区分析
3.4.2 仲巴微地体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亲缘性
3.5 小结
4 特提斯喜马拉雅晚三叠世德日荣组富石英砂岩的物源区和地层对比研究
4.1 地质背景
4.2 地层厘定
4.2.1 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
4.2.2 上三叠统到下侏罗统岩石地层命名
4.2.3 德日荣组地层边界的厘定
4.3 相分析
4.3.1 一段(190-220 米厚)
4.3.2 二段(180-200 米厚)
4.3.3 三段(150-250 米厚)
4.3.4 四段(100-150 米厚)
4.4 实验结果
4.4.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4.4.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4.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5 地层对比
4.5.1 聂拉木
4.5.2 吉隆
4.5.3 Manang
4.5.4 Thakkhola
4.5.5 Dolpo
4.5.6 普兰
4.5.7 Kumaon
4.5.8 Spiti
4.5.9 Lahaul
4.5.10 Zanskar
4.6 物源区分析
4.7 小结
5 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到三叠纪古地理演化
5.1 泥盆纪到石炭纪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古地理格局的转变
5.2 早二叠世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古地理格局
5.3 晚三叠世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展布方向、古海岸线走向和新特提斯洋的海侵方向
5.4 小结
6 主要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2-1 波曲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2-2 纳兴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2-3 特提斯喜马拉雅及其周缘构造单元的锆石U-Pb年龄
附件2-1 特提斯喜马拉雅及其周缘构造单元的锆石U-Pb年龄的来源
附表3-1 基龙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3-2 比聋组锆石U-Pb年龄
附表3-3 仲巴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4-1 德日荣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759341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区域地质概况
1.3 研究历史和现状
1.3.1 石英砂岩
1.3.2 特提斯喜马拉雅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
1.5.1 沉积相分析
1.5.2 砂岩碎屑颗粒统计
1.5.3 重矿物分选和锆石制靶
1.5.4 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
1.6 工作量统计
2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晚泥盆世波曲组和早石炭世纳兴组的物源特征
2.1 研究背景
2.2 实测剖面和沉积相
2.2.1 波曲组
2.2.2 纳兴组
2.3 实验结果
2.3.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2.3.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2.3.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2.4 物源区分析
2.5 小结
3 特提斯喜马拉雅早二叠世基龙组和比聋组与仲巴微地体早二叠世仲巴组的物源区分析和亲缘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测剖面和沉积相
3.2.1 基龙组
3.2.2 比聋组
3.2.3 仲巴组
3.3 实验结果
3.3.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3.3.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3.3.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4 讨论
3.4.1 物源区分析
3.4.2 仲巴微地体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亲缘性
3.5 小结
4 特提斯喜马拉雅晚三叠世德日荣组富石英砂岩的物源区和地层对比研究
4.1 地质背景
4.2 地层厘定
4.2.1 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
4.2.2 上三叠统到下侏罗统岩石地层命名
4.2.3 德日荣组地层边界的厘定
4.3 相分析
4.3.1 一段(190-220 米厚)
4.3.2 二段(180-200 米厚)
4.3.3 三段(150-250 米厚)
4.3.4 四段(100-150 米厚)
4.4 实验结果
4.4.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4.4.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4.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5 地层对比
4.5.1 聂拉木
4.5.2 吉隆
4.5.3 Manang
4.5.4 Thakkhola
4.5.5 Dolpo
4.5.6 普兰
4.5.7 Kumaon
4.5.8 Spiti
4.5.9 Lahaul
4.5.10 Zanskar
4.6 物源区分析
4.7 小结
5 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到三叠纪古地理演化
5.1 泥盆纪到石炭纪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古地理格局的转变
5.2 早二叠世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古地理格局
5.3 晚三叠世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展布方向、古海岸线走向和新特提斯洋的海侵方向
5.4 小结
6 主要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2-1 波曲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2-2 纳兴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2-3 特提斯喜马拉雅及其周缘构造单元的锆石U-Pb年龄
附件2-1 特提斯喜马拉雅及其周缘构造单元的锆石U-Pb年龄的来源
附表3-1 基龙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3-2 比聋组锆石U-Pb年龄
附表3-3 仲巴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附表4-1 德日荣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759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5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