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生烃母质特征及对有机质孔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11-10 19:49
生烃母质含量及类型不仅是评价烃源岩质量的重要指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有机质孔隙的形成、发育与演化特征。因此,不同生烃母质有机质微孔隙发育特征及对页岩储层影响是评价页岩储层重要组成部分。下志留统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是长宁地区页岩气主要产层,本文以长宁双河剖面为例,利用普通薄片、光薄片、总有机碳(TOC)分析,低温N2吸附-解析、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小角散射和拉曼光谱方法,系统研究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生烃母质类型,不同生烃母质微孔隙特征、生烃母质对页岩孔隙的影响和不同生烃母质对固体沥青含量的影响等内容。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生烃母质类型包括底栖藻、浮藻藻、疑源类、孢子、放射虫、细菌和笔石等。这些生烃母质中尤其以底栖藻、浮游藻和疑源类型含量较高。垂向发育特征表明,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以底栖藻为主,含有少量的疑源类,几乎不含浮游藻;龙马溪组下部以底栖藻和疑源类为主,含有少量的浮游藻。在龙马溪组中部和上部以浮游藻和疑源类为主,含有少量的底栖藻。生烃母质的垂向发育特征,主要与海平面变化有关。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详细研究了底栖藻、浮游藻、固体沥青和笔石的光学性质和孔隙结构特征。观察表明,在底栖藻内部...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理论和技术依据
1.1.2 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生烃母质研究现状
1.2.2 页岩孔隙表征技术综述
1.2.3 页岩有机质孔隙影响因素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背景
2.2.1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
2.2.2 四川盆地现今地质构造
2.2.3 研究区区域构造
2.3 地层和岩相古地理
2.3.1 四川盆地古生界地层
2.3.2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地理背景
2.3.3 研究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剖面特征
2.4 样品采集和处理
第3章 有机岩石学特征
3.1 显微组分特征
3.1.1 显微组分分类
3.1.2 结构组分
3.1.3 无结构组分
3.2 生烃母质特征
3.2.1 底栖藻
3.2.2 浮游藻
3.2.3 疑源类
3.2.4 细菌和真菌
3.3 生烃母质分布及控制因素
3.3.1 生烃母质组合及垂向发育
3.3.2 生烃母质发育控制因素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生烃母质微观孔隙特征
4.1 光学特征与扫描电镜特征
4.1.1 底栖藻
4.1.2 浮游藻
4.1.3 固体沥青
4.1.4 笔石
4.2 不同生烃母质微观孔隙定量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烃母质对页岩孔隙的影响
5.1 低温N2吸附-脱附实验
5.2 小角散射实验
5.3 生烃母质对页岩孔隙影响机制探讨
5.3.1 生烃母质对介孔和大孔的影响
5.3.2 生烃母质对孔隙影响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页岩中固体沥青及页岩气潜力评价
6.1 固体沥青的识别和统计方法
6.1.1 固体沥青识别
6.1.2 固体沥青统计方法
6.2 双河剖面固体沥青发育特征
6.3 页岩生气量和生排滞效率
6.4 固体沥青分布控制因素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11868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理论和技术依据
1.1.2 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生烃母质研究现状
1.2.2 页岩孔隙表征技术综述
1.2.3 页岩有机质孔隙影响因素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背景
2.2.1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
2.2.2 四川盆地现今地质构造
2.2.3 研究区区域构造
2.3 地层和岩相古地理
2.3.1 四川盆地古生界地层
2.3.2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地理背景
2.3.3 研究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剖面特征
2.4 样品采集和处理
第3章 有机岩石学特征
3.1 显微组分特征
3.1.1 显微组分分类
3.1.2 结构组分
3.1.3 无结构组分
3.2 生烃母质特征
3.2.1 底栖藻
3.2.2 浮游藻
3.2.3 疑源类
3.2.4 细菌和真菌
3.3 生烃母质分布及控制因素
3.3.1 生烃母质组合及垂向发育
3.3.2 生烃母质发育控制因素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生烃母质微观孔隙特征
4.1 光学特征与扫描电镜特征
4.1.1 底栖藻
4.1.2 浮游藻
4.1.3 固体沥青
4.1.4 笔石
4.2 不同生烃母质微观孔隙定量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烃母质对页岩孔隙的影响
5.1 低温N2吸附-脱附实验
5.2 小角散射实验
5.3 生烃母质对页岩孔隙影响机制探讨
5.3.1 生烃母质对介孔和大孔的影响
5.3.2 生烃母质对孔隙影响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页岩中固体沥青及页岩气潜力评价
6.1 固体沥青的识别和统计方法
6.1.1 固体沥青识别
6.1.2 固体沥青统计方法
6.2 双河剖面固体沥青发育特征
6.3 页岩生气量和生排滞效率
6.4 固体沥青分布控制因素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11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01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