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差异剥蚀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4-12-22 22:42
  龙门山造山带位于扬子地台西侧,龙门山造山带自北西向南东发育有4条主要断裂裂:F1:茂县-汶川断裂(后山断裂)、F2: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F3:安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山前断裂)。构造走向上,以北川-安县一线和卧龙-怀远一线为界将龙门山造山带由北东向南西分为三段,即龙门山北段、中段和南段。油气方面,龙门山北段中坝-双鱼石地区获工业气井5口,平均单井测试产量56.67万方/天;龙门山南段其冲断带中广泛分布沥青,并且该地区平落坝气田的当前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65.35×10~8m3。因此,龙门山前陆盆地既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最重要的区块之一。论文以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浅表构造剥蚀作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基本理论,利用地表地质-地腹地质、构造模型与物理模型等交叉结合,力图揭示晚中-新生代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浅表构造剥蚀作用对其盆山结构系统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控制影响作用,进一步结合基础油气地质条件等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实际工作中,在深入了解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区域构造背景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研究...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川西区域地质背景及其工区位置图

图1-1川西区域地质背景及其工区位置图

图1-1川西区域地质背景及其工区位置图1.2国内外研究现状(1)龙门山盆-山系统形成机制研究现状对龙门山造山带及其盆山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20世纪20—30年代我国的地质工作者于1914年开始入川工作,最早入川工作的地质工作者是丁文江,其后,赵家镶、黄汲清....


图1-1技术路线图

图1-1技术路线图

图1-1技术路线图1.4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地表-地腹相结合的盆-山系统野外构造特征研究在深入了解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区域构造背景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资料,开展野外露头构造勘查、以及相关的地球物理解释等研究工作初步揭示龙门山地区典型岩石地层单元展布特征、构造类....


图2-1研究区域地层构造略图(据刘树根等,2009修改)

图2-1研究区域地层构造略图(据刘树根等,2009修改)

2.1区域地质背景龙门山造山带位于扬子地台西侧,西边界为茂汶断裂与松潘(若尔盖)陆块,东边界为安县-灌县断裂与(现今)四川盆地,北东向延伸入秦岭造山带被勉略断裂所截断,南西向与康滇南北构造带相连接(图2-1)。龙门山造山带自北西向南东发育有4条主要断裂裂:F1:茂县-汶川....


图2-2龙门山山前-前陆盆地构造剖面(据方成明,2018修改)

图2-2龙门山山前-前陆盆地构造剖面(据方成明,2018修改)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龙门山地区在显生宙发展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卡尼期拉张背景为主导的被动大陆边缘,第二阶段诺利期至现在的挤压背景为主导的冲断隆升和前陆盆地。大约开始于晚二叠世,结束于晚三叠世的裂陷活动,罗志立等(1988)称之为―峨眉地裂运动‖,对印支期以来的演化和构造格局....



本文编号:4019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019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a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