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山矿田西南部青旗彩地区铀资源潜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5-01-01 08:11
青旗彩地区位于桃山矿田西南部,前人在区内已落实雷斗石矿床以及陶朱坑矿点、源头矿化点等大批异常点带,矿化类型以硅化破碎带型为主。前人所做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雷斗石矿床,对外围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次研究在系统整理区内已有资料基础上,开展地质调查、物化探测量及槽探揭露,从而进一步提取矿床外围地段深部矿化信息,总结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评价总体铀资源潜力,圈定可供预普查的远景区。取得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初步查明区内印支期蔡江花岗岩体为富铀岩体,岩浆期后岩浆热液活动频繁,以煌斑岩为主的各种脉岩发育,区内构造活动频繁,两组主要断裂交错切割构成研究区主要构造格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成矿系统,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2)圈定了研究区物、化探异常,eU含量和210Po异常晕分布广,二者吻合率高,且与地表铀矿化分布范围吻合,主要沿北北东、北东向硅化破碎带呈串珠状分布,在断裂夹持或交叉以及脉岩与断裂交叉复合部位,晕圈更加明显,表明浅、深部铀矿化信息明显,具有较好找矿前景。(3)大致查明了区内控矿因素,主要控矿因素为断裂,岩性界面、煌斑岩脉与断裂复合部位联合控矿,矿化富集部位为构造产...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与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下白垩统
2.3 区域构造
2.3.1 北北东向断裂
2.3.2 北东向断裂
2.3.3 北西向、北北西向断裂
2.3.4 含矿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5.1 铀矿化分布特征
2.5.2 其他矿产分布特征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1.1 空间分布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1.3 岩相分带特征
3.1.4 补体或捕虏体特征
3.1.5 岩石化学特征
3.2 构造
3.3 围岩蚀变
3.4 铀矿化特征
3.4.1 矿床地质
3.4.2 控矿因素
3.4.3 矿带和主要矿体特征
3.4.4 近矿蚀变与矿石特征
3.5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4 铀成矿规律与远景预测
4.1 铀矿化空间分布与定位规律
4.1.1 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
4.1.2 中基性脉岩与铀矿化关系密切
4.1.3 岩性界面是成矿有利部位
4.1.4 铀矿化与蚀变迭加有关
4.1.5 铀矿化定位于具有物、化探异常显示的地段
4.2 铀成矿模式
4.3 铀找矿模型
4.4 成矿远景区、找矿靶区的圈定
4.4.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4.4.2 找矿靶区的圈定
5 铀资源潜力评价
5.1 铀成矿条件分析
5.1.1 区域铀成矿背景
5.1.2 岩性条件
5.1.3 构造条件
5.1.4 热液活动
5.1.5 铀源条件
5.1.6 热源条件
5.1.7 保矿条件
5.2 远景区铀资源潜力分析
5.2.1 基本地质特征
5.2.2 铀资源潜力分析
5.3 找矿靶区铀资源潜力分析
5.3.1 青旗彩-王竹兜下找矿靶区
5.3.2 蔡江-谢坊找矿靶区
5.4 研究区铀矿勘查、开发条件
5.4.1 水文地质条件
5.4.2 工程地质条件
5.4.3 环境地质条件
5.5 研究区铀矿勘查工作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22296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与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下白垩统
2.3 区域构造
2.3.1 北北东向断裂
2.3.2 北东向断裂
2.3.3 北西向、北北西向断裂
2.3.4 含矿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5.1 铀矿化分布特征
2.5.2 其他矿产分布特征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1.1 空间分布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1.3 岩相分带特征
3.1.4 补体或捕虏体特征
3.1.5 岩石化学特征
3.2 构造
3.3 围岩蚀变
3.4 铀矿化特征
3.4.1 矿床地质
3.4.2 控矿因素
3.4.3 矿带和主要矿体特征
3.4.4 近矿蚀变与矿石特征
3.5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4 铀成矿规律与远景预测
4.1 铀矿化空间分布与定位规律
4.1.1 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
4.1.2 中基性脉岩与铀矿化关系密切
4.1.3 岩性界面是成矿有利部位
4.1.4 铀矿化与蚀变迭加有关
4.1.5 铀矿化定位于具有物、化探异常显示的地段
4.2 铀成矿模式
4.3 铀找矿模型
4.4 成矿远景区、找矿靶区的圈定
4.4.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4.4.2 找矿靶区的圈定
5 铀资源潜力评价
5.1 铀成矿条件分析
5.1.1 区域铀成矿背景
5.1.2 岩性条件
5.1.3 构造条件
5.1.4 热液活动
5.1.5 铀源条件
5.1.6 热源条件
5.1.7 保矿条件
5.2 远景区铀资源潜力分析
5.2.1 基本地质特征
5.2.2 铀资源潜力分析
5.3 找矿靶区铀资源潜力分析
5.3.1 青旗彩-王竹兜下找矿靶区
5.3.2 蔡江-谢坊找矿靶区
5.4 研究区铀矿勘查、开发条件
5.4.1 水文地质条件
5.4.2 工程地质条件
5.4.3 环境地质条件
5.5 研究区铀矿勘查工作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22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02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