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黄土裂隙对斜坡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7-06-04 18:16

  本文关键词:黄土裂隙对斜坡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黄土体内部,广泛发育有黄土裂隙,当裂隙面贯通或者裂隙面与基岩、风化带等界面构成组合时,往往直接影响到斜坡土体的稳定性。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对裂隙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借助数值分析软件再现了裂隙的生长发育过程,以此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类型裂隙控制作用下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及特征。研究成果为斜坡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并为斜坡变形破坏提供实际例证和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裂隙的发育是否受节理控制,将黄土裂隙划分为新生裂隙和衍生裂隙两种裂隙类型;前者的形成不受节理的控制,又可分为新生弧形裂隙和新生直线型裂隙;后者的形成是受卸荷作用的影响,由已有的节理面张开发育而来的,包括衍生垂直裂隙和衍生倾斜裂隙两类。此外,还研究了黄土裂隙的宽度、深度、走向以及分布位置等特征。(2)本文对黄土裂隙的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数值分析软件,对各类型黄土裂隙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从动态演化角度的探究了裂隙的演化机制,指出黄土裂隙的演化过程实则就是斜坡变形破坏的演化过程,也从侧面指明了裂隙对斜坡演化的重要作用。(3)黄土斜坡的演化和黄土裂隙紧密相关,正是由于裂隙的发育特征导致了斜坡变形破坏的继发性,即黄土裂隙的演化构成了斜坡演化的动力;斜坡的变形破坏发生后又导致了裂隙的重新形成,并加速黄土裂隙演化过程。黄土裂隙的形成与斜坡的变形破坏总是表现出相生相消的关系,裂隙生长发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斜坡变形破坏的过程,两者呈现动态循环。
【关键词】:黄土斜坡 黄土裂隙的特征 裂隙演化机制 斜坡变形破坏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1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1
  • 第一章 前言11-21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2
  • 1.2 黄土裂隙的研究现状12-19
  • 1.2.1 黄土节理12-13
  • 1.2.2 黄土裂隙的类型13-14
  • 1.2.3 黄土裂隙的发育位置及特征14-15
  • 1.2.4 裂隙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作用15-18
  • 1.2.5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8-19
  • 1.3 主要研究内容19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工程地质环境21-28
  • 2.1 黄土高原分区21-22
  • 2.2 气象水文22-23
  • 2.3 地形地貌23-25
  • 2.4 地层岩性25-27
  • 2.4.1 黄土高原地层岩性25-26
  • 2.4.2 研究区地层岩性26-27
  • 2.5 地质构造27-28
  • 第三章 黄土裂隙的特征28-43
  • 3.1 黄土裂隙的类型28-29
  • 3.2 新生裂隙29-34
  • 3.2.1 斜坡后缘裂隙29-31
  • 3.2.2 陡坎后缘卸荷裂隙31-32
  • 3.2.3 其他类型的新生裂隙32-34
  • 3.3 衍生裂隙34-39
  • 3.3.1 衍生垂直裂隙34-35
  • 3.3.2 衍生倾斜裂隙35-39
  • 3.4 黄土裂隙的特征39-43
  • 3.4.1 黄土裂隙的宽度和深度特征39-40
  • 3.4.2 黄土裂隙的产状40-41
  • 3.4.3 黄土裂隙的位置分布41-43
  • 第四章 黄土裂隙的演化机制43-51
  • 4.1 裂隙发育的影响因素43-45
  • 4.2 新生裂隙的演化过程45-48
  • 4.2.1 新生弧形裂隙的演化过程45-47
  • 4.2.2 新生直线型裂隙的演化过程47-48
  • 4.3 衍生裂隙的演化过程48-51
  • 4.3.1 衍生垂直裂隙的演化过程48-50
  • 4.3.2 衍生倾斜裂隙的演化过程50-51
  • 第五章 黄土裂隙对斜坡破坏的控制作用51-62
  • 5.1 黄土裂隙对斜坡的切割作用51-52
  • 5.2 新生裂隙对斜坡破坏的作用52-56
  • 5.2.1 新生弧形裂隙对滑坡的作用52-55
  • 5.2.2 新生直线型裂隙对滑坡的作用55-56
  • 5.3 衍生裂隙对斜坡破坏的作用56-60
  • 5.3.1 衍生垂直裂隙对斜坡破坏的作用56-58
  • 5.3.2 衍生倾斜裂隙对斜坡破坏的作用58-60
  • 5.4 黄土斜坡破坏的继发性60-62
  • 第六章 结论62-64
  • 6.1 结论62-63
  • 6.2 本文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3-64
  • 参考文献64-6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运鼎;杨义和;李甲林;汪世应;杨兴来;陈新华;岳树英;;天敌对油菜蚜虫的综合控制作用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1990年02期

2 郑桂英;;汤原断陷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3 杜民;;溱潼凹陷阜一段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09期

4 刘俊;杨洪;沈华;李华滨;赵国霞;;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中国矿业;2006年11期

5 荀威;刘全稳;刘思疑;李理;;中拐地区花状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9年04期

6 邓京萍,张惠英;成都粘土的裂隙性对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年02期

7 刘照祥,金玉声;浅析北北西向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J];青海地质;2001年02期

8 李广运;;BPM时间编码介绍[J];陕西天文台台刊;1984年02期

9 孙建军;;不同类型断—砂配置输导的油气特征及成藏控制作用[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李鹤永,刘震,马达德,李潍莲,张延华,张永庶;柴西地区古流体势场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聃;;非延性耗能及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作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2 何治亮;高山林;;中国西部燕山中期运动及其对盆地改造与成藏的控制作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孟宪刚;;辽西医巫闾山北段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形成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4 张金川;张一伟;;孔隙介质条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苗洪波;姚丹丹;李楠;;松辽盆地中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王秀娟;吴时国;王大伟;姚根顺;龚跃华;杨胜雄;;流体运移的控制作用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陈均亮;朱德峰;张晓冬;;三角形块体沉积和变形模式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岳文浙;刘凤美;魏乃颐;宋炜;李启全;;江西九江—瑞昌地区石炭纪沉积作用、沉积相及其对矿产的控制作用(研究报告)[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0)[C];1987年

9 陈均亮;吴河勇;朱德峰;林春华;;三角形块体反转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王自瑞;;山西主要构造体系展布对地热的控制作用[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斌;塔东地区关键构造体制变革、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江波;柴西第三系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3 马锋;塔里木盆地塔中Ⅱ号构造带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端川;断裂对剩余油及注采关系控制作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毛举;黄土裂隙对斜坡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D];兰州大学;2016年

3 杨文敏;塔南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周亮;方正断陷断裂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5 郭杜军;松辽盆地肇41-州58区块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姜超;源外隆起区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其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裂隙对斜坡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21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4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