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云南省怒江峡谷区泸水段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06:10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怒江峡谷区泸水段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依据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的方法与原则,对云南省怒江峡谷区泸水段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震作用下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预测两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性、地质灾害分布及斜坡地质结构分析6个方面,在以构造稳定性评价为主的基础上结合地面稳定性评价与介质稳定性评价,使用模糊数学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分析评价,同时结合该区地震机制及斜坡结构稳定性分析使用GIS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采用均匀网格划分方法将泸水县以300m×300m的密度进行划分,选取地壳表层结构、重力场特征、断裂影响范围、断裂最新活动年龄、宏观地震危险性、潜在震源区震级、潜在最大地震烈度、地质灾害发育、灾害危险程度、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斜坡稳定性、流水侵蚀作用14个评价因素使用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将计算结果划分为相对稳定、相对次稳定、相对较不稳定和相对不稳定四类稳定程度,通过对评价图层区属性赋值的方法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叠加。评价结果显示:区域地壳相对不稳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泸水县中南部沿怒江两岸及片马区域,整体稳定性程度由低到高从怒江两岸向外呈椭圆状圈层结构变化,相对稳定的区域则沿高黎贡山及碧罗雪山——怒山的高山山脉地带,综合分析研究成果表明高山峡谷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差的地段主要集中在河谷位置即斜坡坡脚易被水流侵蚀的位置,这些地段通常也是断裂构造活动程度较频繁的地带,且通常多为断裂破碎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预测研究则在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地震波坡向效应危害程度、地形坡度、斜坡结构稳定性、地震宏观危险性、斜坡类型、地震波释放能量6个影响因素,通过权重叠加的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中栅格计算器进行权重叠加计算并将结果以自然间断点分级得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危险性分区评价图。由于数据叠加的时空不确定性,预测危险性分区评价未考虑降雨条件下地震动对斜坡的稳定性影响,根据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如果强震发生在6-8月份雨季时节,情况会比预测更加严重。在不考虑降雨条件的情况下,单纯在地震作用下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预测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结果大致相吻合。分布规律显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危险性主要受三大的因素影响:一是距潜在震源区的远近及震中距的大小;二是斜坡坡度;三是水系分布对斜坡的切割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怒江峡谷区泸水段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总结得出断裂构造活动程度及水系侵蚀形成的高陡边坡条件对高山峡谷区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研究涉及内容较深、范围较广,所取得的成果也因技术手段及主观分析等条件限制,论文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怒江峡谷区 泸水县 新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2.27;P3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7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4-15
  • 1.1.1 选题依据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3
  • 1.2.1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15-17
  • 1.2.2 地震活动性研究现状17-18
  • 1.2.3 断裂活动性研究现状18
  • 1.2.4 区域应力场研究现状18-19
  • 1.2.5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研究现状19-23
  • 1.3 怒江流域泸水段研究现状23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23-27
  • 1.4.1 研究内容23-24
  • 1.4.2 试验设计方案24-27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27-48
  •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27-32
  • 2.1.1 位置及交通状况27-28
  • 2.1.2 地形地貌特征28-30
  • 2.1.3 气候植被特征30-32
  • 2.2 区域地质概况32-48
  • 2.2.1 区域地层岩性33-36
  • 2.2.2 区域岩浆岩36-37
  • 2.2.3 区域变质岩37
  • 2.2.4 区域地质构造37-41
  • 2.2.5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41-44
  • 2.2.6 区域水文地质44-46
  • 2.2.7 人类活动46-48
  •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及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48-71
  • 3.1 区域地壳表层及深部结构48-50
  • 3.1.1 区域地壳表层特征48-49
  • 3.1.2 泸水县地壳表层特征49-50
  • 3.2 区域重力场特征50-52
  • 3.2.1 区域重力场50-51
  • 3.2.2 泸水县重力场51-52
  • 3.3 区域地热特征52-53
  • 3.3.1 区域地热特征53
  • 3.3.2 泸水县地热特征53
  • 3.4 区域主要断裂特征及活动性分析53-69
  • 3.4.1 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53-61
  • 3.4.2 泸水县断裂活动性分析61-69
  • 3.5 断裂影响程度评价69-71
  • 第四章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71-103
  • 4.1 新构造运动71-76
  • 4.1.1 区域新构造运动71-73
  • 4.1.2 区域新构造分区73-75
  • 4.1.3 泸水县新构造运动特征75-76
  • 4.2 区域构造应力分析76-82
  • 4.2.1 现代地壳运动特征76-77
  • 4.2.2 区域构造应力场77-82
  • 4.2.2.1 构造形迹分析78
  • 4.2.2.2 震源机制分析78-82
  • 4.3 地震活动特征82-98
  • 4.3.1 区域地震活动性82-90
  • 4.3.1.1 区域地震时空分布特点83-86
  • 4.3.1.2 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86-87
  • 4.3.1.3 区域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动衰减关系87-90
  • 4.3.2 泸水县地震活动性90-93
  • 4.3.2.1 县域地震时空分布特点90-92
  • 4.3.2.2 县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92-93
  • 4.3.3 潜在震源区划分93-98
  • 4.3.3.1 区域潜在震源区划分93-97
  • 4.3.3.2 泸水县潜在震源区划分97-98
  • 4.4 地震危险性宏观评价98-103
  • 第五章 地质灾害分布及斜坡地质结构分析103-125
  • 5.1 县域地质灾害情况103-110
  • 5.1.1 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103
  • 5.1.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103-106
  • 5.1.3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106-107
  • 5.1.4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107-110
  • 5.1.4.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107
  • 5.1.4.2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107
  • 5.1.4.3 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107-109
  • 5.1.4.4 气候降雨与地质灾害109-110
  • 5.1.4.5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110
  • 5.2 斜坡地质结构分析110-116
  • 5.3 斜坡稳定性评价116-117
  • 5.4 地震作用下斜坡的稳定性117-125
  • 5.4.1 地震作用的地形效应118-122
  • 5.4.2 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制122-125
  • 第六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125-140
  • 6.1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125-130
  • 6.1.1 模糊数学评判模型125-126
  • 6.1.2 评价因子及权重确定126-129
  • 6.1.3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129-130
  • 6.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评价130-140
  • 6.2.1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130-132
  • 6.2.2 地震作用下的岸坡稳定性分析132-134
  • 6.2.3 典型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134-140
  • 第七章 结论140-144
  • 7.1 结论140-142
  • 7.2 存在问题142
  • 7.3 展望142-144
  • 谢辞144-145
  • 参考文献145-154
  • 附录154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怒江峡谷区泸水段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31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d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