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黄海中部中更新世以来地震地层学特征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发布时间:2017-06-15 06:04

  本文关键词:南黄海中部中更新世以来地震地层学特征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南黄海是一个半封闭性的大陆架浅海,长江、黄河等入海河流携带的陆源物质沉积于此,是从源到汇沉积过程的重要一环。巨厚的沉积地层对于研究沉积动力学、海陆相互作用、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南黄海处在太平洋快板向欧亚板块俯冲带边缘,受太平洋俯冲作用明显。晚新生代沉积地层发育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因此南黄海成为研究新构造运动的理想实验室。本文通过南黄海中部采集的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利用地震地层学理论分析了南黄海中部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发育特征,进而结合区域背景资料,进行了沉积与构造环境的分析。根据反射外形、内部反射结构、反射强度和连续性等特征,在剖面上可以识别出浅海相、三角洲相、河口湾相和河道充填相(河流相)四类地震相。这四种沉积相是中国东部陆架最为常见的地震相。垂向上依次周期性呈现河道充填相-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前缘相交替变化的现象,显示随着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发生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剖面反射终止模式、反射层叠加样式以及反射层内部结构,将研究区可识别深度内的反射层划分为11套地震地层层序(DS1~DS11)。多数层序均包括下部的陆相(河流充填)沉积和上部的海相(浅海相、三角洲相)沉积,部分在两者之间夹有局部的海侵层(河口湾相),分别代表同一海平面升降周期的低位、高位和海侵体系域,构成一个完整的旋回。层序边界包括高振幅的侵蚀边界或者反映海退时期陆地裸露剥蚀边界。使用南黄海已发表的钻孔年代数据对地震地层层序进行定年,中更新世以来发育了7套地震层序。其中全新世地层平均厚度为5.7 m,是浅海相沉积;晚更新世地层平均厚度为25 m,包括末次冰期的河道填充沉积与末次间冰期高海平面时期的海相沉积;中更新世底界的沉积深度为70 m左右,且发育一套三角洲沉积。南黄海地层的发育受构造活动影响巨大。福建岭南隆起在晚更新世之前通过阻挡海水的入侵影响地层的发育;南黄海中部隆起则通过缓慢上升来影响地层的发育,主要表现为,至中更新世结束,中部隆起上升停止,而后晚更新统地层中大量发育古河道等,表明古河流已能流过中部隆起;南黄海陆架区构造的升降运动同样会使地层遭受剥蚀影响其发育,表现为自中更新世以来地层层序与全球氧同位素对比缺少十余个旋回。
【关键词】:南黄海 中更新世 地震地层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8
  • 1.1 项目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5
  • 1.2.1 第四纪历史11-12
  • 1.2.2 大陆架研究现状12
  • 1.2.3 南黄海研究历史12-14
  • 1.2.4 南黄海第四纪地层学研究现状14-15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15-18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技术路线16-18
  • 2 区域地质背景18-24
  • 2.1 地形地貌18
  • 2.2 南黄海沉积物18-20
  • 2.3 南黄海环流系统与沿岸水系20-21
  • 2.4 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21-24
  • 3 资料与方法24-30
  • 3.1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24-25
  • 3.2 年代学钻孔25-27
  • 3.3 地震地层学方法27-30
  • 3.3.1 层序顶界的反射终端模式28
  • 3.3.2 层序底界反射终端模式28
  • 3.3.3 体系域28
  • 3.3.4 地震相单元的外形28-29
  • 3.3.5 地震相单元内部反射结构29-30
  • 4 地震地层层序划分30-34
  • 4.1 地震反射界面识别30
  • 4.2 典型地震相识别30-32
  • 4.3 地震地层层序划分32-34
  • 5 地震地层层序年代划分34-42
  • 6 构造变形42-56
  • 6.1 构造变形识别42-53
  • 6.2 构造变形发育时代分析53-56
  • 7 构造-沉积环境分析56-58
  • 7.1 福建-岭南隆起对沉积环境的影响56
  • 7.2 南黄海中部隆起对沉积环境的影响56-57
  • 7.3 陆架构造升降对沉积环境的影响57-58
  • 8 结论与展望58-60
  • 8.1 结论58
  • 8.2 下一步工作58-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68
  • 作者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松梅,周钢军,朱佰万,,聂新坤;太湖西山岛中更新世柏山组的发现[J];江苏地质;1995年04期

2 贾铁飞,银山,赵明,包桂兰,白冰冰;黄河托克托段早中更新世湖相地层剖面的建立及其意义[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1年01期

3 薛祥煦,李虎侯,李永项,刘护军;秦岭中更新世以来抬升的新资料及认识[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4 李前裕;汪品先;陈木宏;郑范;王汝建;孙湘君;刘传联;成鑫荣;翦知nc;;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8期

5 王汝建,A. Abelmann,李保华,赵泉鸿;南沙海区放射虫组合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的突然变化[J];科学通报;2000年03期

6 龙文国;林义华;朱耀河;石春;周进波;吕嫦艳;;海南岛北部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多文组的建立[J];地质通报;2006年03期

7 李浩;;“第二届世界早、中更新世两面器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全谷里史前博物馆举行[J];人类学学报;2011年03期

8 王丽媛;程捷;辛蔚;昝立宏;;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变迁[J];现代地质;2013年04期

9 李平日,方国祥,郑建生;华南中更新世海进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1年13期

10 唐贵智,陶明;论长江三峡形成与中更新世大姑冰期的关系[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秋珍;郭正堂;;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对东亚季风异常强盛期的指示意义(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2 陈泓君;陈弘;李文成;彭学超;朱本铎;;南海北部陆架区晚中更新世以来古海岸变迁[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郭迪;张茂恒;;关于粒度峰态分布特征反映的中更新世以来苏北盆地的沉积动力与沉积环境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朱芸;陈晔;舒强;赵志军;萧家仪;李吉均;;苏北盆地XH1钻孔中更新世以来的彩度指标记录及其气候环境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建松;90万年前地球突然变冷[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永涛;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尕斯库勒湖钻孔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D];兰州大学;2006年

2 田庆春;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3 陈正位;构造与气候共同作用下天山北麓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地貌演化过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4 柏道远;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楠;南黄海中部中更新世以来地震地层学特征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王丹萍;长春地区中更新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变化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兢繁;河北省石家庄市中更新世以来古环境变迁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泽光;松辽盆地南缘中更新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变化指示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小勇;基于综合结构势概念的原状第四纪中更新世黄土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刘晓丽;可可西里地区钻孔记录的中更新世孢粉与环境演化[D];兰州大学;2010年

7 郑秋凤;大九湖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丹;苏北盆地兴化孔中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汶;临汾盆地中更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郝星培;焦作地区中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关键词:南黄海中部中更新世以来地震地层学特征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51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