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转阀配流的水力振荡减阻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08:04

  本文关键词:基于转阀配流的水力振荡减阻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平钻井时,大曲率井眼、长水平井段和小井眼井中钻柱与井壁之间的摩擦将导致出现“粘卡”现象而无法施加钻压,诱发井下事故,影响钻进效率。基于转阀配流的水力振荡减阻技术通过钻具自激发一定频率和强度的振动,将钻柱与井壁之间的静摩擦转化为动摩擦,可显著降低钻柱阻力,提高钻进效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其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论文首先在调研国内外水力振荡器机构和工作机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转阀配流+涡轮驱动+弹簧振荡复位的水力振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结构分析,对配流阀压力流量特性模型、钻柱轴向振动模型和水击压力模型等水力振荡的机理进行了数学建模研究。基于AMESet多学科协同仿真软件,结合前述数学模型,在对水力振荡器的振动模型和配流阀模型进行个性化开发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力振荡器的系统模型,并利用AME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振动位移、振动频率、流量等参数下的激振力变化规律,为水力振荡减阻机理的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依据仿真结果,设计出了包括转阀短节、动力短节和振荡短节等部分在内的水力振荡减阻工具,对相关的主要钻具参数进行了计算和校核,并据此简化设计出了振荡减阻机理的实验装置,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对实验装置的入口压力、出口压力、振动位移以及振动频率等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振荡频率,振幅和激振力等随输入流量增大而增大,流量调节范围和工具适用频率范围受到配流阀结构限制,频率在一个范围内增大时,减阻效果随之增强,不同工况必须使用不同配流阀结构的水力振荡器。根据该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以满足小井眼小流量钻进为目的,加强减阻效果的水力振动器优化设计方案和思路,对进一步完善水力振荡器的结构设计,输出特性研究以及适用范围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后续该型水力振荡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水平井 振荡减阻 水力振荡器 配流阀 AMESim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
  • 1.2 井底减阻方法10-12
  • 1.2.1 轨迹控制方法减阻10-11
  • 1.2.2 使用润滑剂减阻11
  • 1.2.3 井底工具振荡减阻11-12
  • 1.3 水力振荡器研究现状12-18
  • 1.3.1 轴向水力振荡器12-17
  • 1.3.2 径向水力振荡器17
  • 1.3.3 双向水力振荡器17-18
  • 1.4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5 本章小结19-20
  • 第2章 水力振荡器设计理论与数学模型20-31
  • 2.1 输出特性模型假设20
  • 2.2 配流阀压力流量特性20-24
  • 2.3 钻柱轴向振动模型24-29
  • 2.4 水击压力模型29-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基于AMESim的水力振荡仿真研究31-44
  • 3.1 水力振荡器系统建模方法31
  • 3.2 水力振荡器系统建模31-36
  • 3.2.1 振动模型31-32
  • 3.2.2 配流阀模型32-35
  • 3.2.3 水力振荡器系统模型35-36
  • 3.3 水力振荡器系统模型仿真分析36-43
  • 3.3.1 参数设置36-37
  • 3.3.2 配流阀模型分析37
  • 3.3.3 振动位移分析37-39
  • 3.3.4 振动速度与减阻效果39-41
  • 3.3.5 激振力分析41-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4章 水力振荡减阻实验装置设计44-61
  • 4.1 设计基本要求44-45
  • 4.2 配流阀设计45-54
  • 4.2.1 偏心孔阀与中心孔阀配流45-49
  • 4.2.2 双偏心孔阀配流49-51
  • 4.2.3 扇形孔阀配流51-53
  • 4.2.4 配流阀对轴向力的影响53-54
  • 4.3 动力短节设计54-56
  • 4.4 振荡短节设计56-60
  • 4.4.1 控制振荡速度减阻模型56-57
  • 4.4.2 实验装置振荡部分设计57-60
  • 4.5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水力振荡器实验研究与优化设计61-77
  • 5.1 实验方案设计61-63
  • 5.2 实验装置试运行63-64
  • 5.3 特性参数测试实验64-68
  • 5.3.1 整机测试实验64-65
  • 5.3.2 压力测试65-67
  • 5.3.3 振动频率测试67
  • 5.3.4 振动位移测试67-68
  • 5.4 实验结果分析68-74
  • 5.4.1 振幅和振动频率分析68-72
  • 5.4.2 压降分析72-74
  • 5.5 水力振荡器的优化设计74-75
  • 5.6 本章小结75-7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7-79
  • 6.1 本文结论77
  • 6.2 展望77-79
  • 致谢79-80
  • 参考文献80-84
  • 附录84-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海军;运量分布与运量配流组合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年03期

2 雷全胜,唐祯敏;城市公交平衡配流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综述[J];系统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3 安梅,高自友;求解交通均衡配流问题的新算法[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0年03期

4 姜雨;张洪海;夏洪山;;多机场网络系统流量分配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海顺;许贤良;王传礼;;球面配流副的泄漏分析与研究[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孟庆堂;施光林;泮健;;一种数字配流与调速式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东;;海水柱塞泵配流阀结构及其动力学的研究[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海顺;织构化配流副摩擦润滑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王彬;轴向柱塞泵平面配流副润滑特性及其参数优化[D];浙江大学;2009年

3 艾青林;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润滑特性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张晓刚;三配流窗口轴向柱塞泵配流理论及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朱旭;高速大流量电液配流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京京;考虑距离因素的城市多模式交通配流模型[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曾祥彬;轴向柱塞马达变量机构及配流特性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邹俊;基于转阀配流的水力振荡减阻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周辉;自平衡式高低压配流阀组低速大扭矩乳化液马达的设计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肖景岐;液压约束活塞发动机配流阀系统工作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D];青岛大学;2006年

6 杨东赤;基于时刻表的轨道交通配流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孟庆堂;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的数字式配流与调速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颜良;多作用恒流轴向柱塞泵配流副设计及其特性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阳;织构化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10 王有荣;水压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润滑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转阀配流的水力振荡减阻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51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