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17:00

  本文关键词: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震预测一直以来是地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个大地震的孕育演化过程通常包含了数个阶段:构造应力加载、准静态成核、动态破裂、应力重分布、及断层强度再恢复等,采用单一预测模型难以准确反映各个阶段的演化特征。我们尝试将四种物理意义明确的预测模型:图像信息法(PI)、加卸载响应比(LURR)、态矢量(SV)、矩张量加速释放(AMR)得当组合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研发的多方法组合预测软件对2014、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预测实践,从实际地震发生情况来看,期间中国大陆发生的大部分5级地震都在模型预测的危险区内部或附近,而所有6次6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预测的危险区内,震级水平也与预测基本一致。2、完成了组合预测模型的基础性研究,我们尝试使用震前高应力区域取代传统计算中使用的圆形区域计算加卸载响应比,提高了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预测能力,深入研究了不同算法相互组合的物理基础。3、尝试改变预测的时空尺度,对中国大陆重点地区进行细化研究,以获取使用多方法地震组合预测时的最佳参数配置。以川滇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强震为例,2013-01-01至2014-12-31期间区域内共发生M5.5级地震10次,除2013-8-31日云南中甸地震外,其余9次地震特别是5次6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组合方法最终划定的危险区内。在上述基础上,改进了软件,使其能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震活动水平进行预测。4、某些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不明显或某些地区地震目录不完整有可能影响组合模型预测效力,本论文进一步尝试把前兆资料引入模型的计算,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地下水位的加卸载响应比分析。通过本论文的预测实践我们发现,相对于单独使用一种预测模型,将四种前兆方法适当组合能够从时空两个维度逐步逼近未来地震发生的危险区,更明确地评估危险区内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
【关键词】:组合模型 前兆方法 中国大陆 地震趋势 地下水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7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引言10-11
  • 1.2 多方法组合预测的研究背景11-12
  • 1.3 组合模型涉及的算法介绍12-15
  • 1.3.1 图像信息(Pattern Informatics)12-13
  • 1.3.2 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pose Ratio)13
  • 1.3.3 态矢量(State Vector)13-14
  • 1.3.4 矩张量加速释放(Accelerate Moment Release)14
  • 1.3.5 组合方法14-15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15-17
  • 第二章 多方法组合预测软件、应用及检验17-30
  • 2.1 引言17-18
  • 2.2 多方法组合预测算法18-19
  • 2.3 多方法组合预测软件功能简介19-20
  • 2.4 2014 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预测20-26
  • 2.5 2015 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预测26-27
  • 2.6 讨论与结论27-29
  • 2.7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临界区域选择与预测效力研究30-36
  • 3.1 引言30-31
  • 3.2 震前高应力区域的估算31
  • 3.3 震例分析31-34
  • 3.4 对比和讨论34-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针对重点地区参数配置及软件改进36-48
  • 4.1 引言36
  • 4.2 川滇地区地震多方法组合预测分析36-44
  • 4.2.1 研究资料的选取36-37
  • 4.2.2 组合模型计算川滇地区危险区37-42
  • 4.2.3 讨论与结论42-44
  • 4.3 尼泊尔地震的回顾性检验44-45
  • 4.4 其他地区的参数最优模型45-46
  • 4.5 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的改进及应用46
  • 4.6 本章小结46-48
  • 第五章 地下水位的加卸载响应比分析48-55
  • 5.1 引言48-49
  • 5.2 水位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方法49-50
  • 5.3 水位数据的选取和预处理50-51
  • 5.4 结果与讨论51-54
  • 5.5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7
  • 致谢67-68
  • 附录68-71
  • 作者简介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震;王娜;王连俊;;沉降组合预测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吴锡林,王树筠;组合预测模型[J];工科数学;1989年04期

3 周传世;;再论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的确定[J];广东商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4 马永尚,庞祖光;组合预测模型在新疆农作物单产预测中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3年02期

5 曾勇,唐小我;几种无偏组合预测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11期

6 董景荣;基于遗传辅助设计的汇率组合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S1期

7 曾勇,唐小我,郑维敏;基于斯坦规则和误差校正的组合预测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8 陈华友,侯定丕;基于预测有效度的优性组合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夏勇军;组合预测模型中折扣系数的取法[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万玉成,盛昭瀚;广义加权函数平均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英文)[J];应用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如贤;成盛超;程仕军;陈思华;;变结构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2 董景荣;;基于遗传辅助设计的汇率组合预测模型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3 马永开;唐小我;;组合预测模型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4 成枢;刘国林;高放;;最优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5 何迎东;吴婉莹;郭u&;陈华友;;基于离消度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A];第十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华友;程蕾;张倩;;基于相关系数的IOWA算子最优组合预测模型[A];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华友;;IOWA算子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在所得税预测中的应用[A];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谢正文;孔凡玉;胡毅夫;;基于熵权的沉降组合预测模型及应用[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王永光;赵国浩;;变权组合预测模型在中国煤炭需求预测中的应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10 王尚俊;吴刚;陈华友;周礼刚;;基于广义10WA算子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在卷烟消费需求中应用[A];第十一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川;重载交通对高速公路桥梁的疲劳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向昌盛;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时间序列组合预测模型[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万玉成;基于未确知性的预测与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南晓强;风电预测技术及其运行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清运量预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2 王海军;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我国石油供需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刘源;EMD组合预测模型IMF分量选取的改进[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吴少华;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朱家明;几种基于模糊信息集成算子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D];安徽大学;2016年

6 孟玲玲;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潘志刚;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风电场功率预测研究及应用[D];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

8 周发仁;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6年

9 聂威;组合预测模型在中山电力中长期负荷预测系统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郁其雨;电力负荷交叉不定权组合预测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2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82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