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凹陷前河地区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特征
本文关键词:陆东凹陷前河地区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利用该区8口系统取心井的岩石薄片、粒度分析、古生物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层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建立陆东凹陷前河地区层序地层格架。并将上侏罗统划分为1个Ⅱ级层序和3个Ⅲ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对应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其中九佛堂组层序发育完整,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沙海组由湖侵及高位体系域组成,阜新组由湖退体系域组成。根据层序分析结果,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特征进行分析,编制了前河地区九佛堂组及沙海组各个体系域的沉积相图,结果表明九佛堂、沙海时期陡坡一侧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发育岩性—构造圈闭。西北缓坡带以扇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沉积为主,发育地层超覆及透镜体圈闭。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前河地区 上侏罗统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分类号】:P618.13;P539.2
【正文快照】: 0引言陆家堡凹陷是辽河油田近年来新发现的油气勘探区域,前期勘探主要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先后发现后河和广发等多个含油气构造,在油气勘探中后期,勘探的目标逐渐转为寻找隐蔽的岩性地层圈闭[1]。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方法应用到陆相湖盆,其基于基准面旋回原理的层序划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邹德江;李胜利;;深县凹陷沙一下段沉积体系恢复方法[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2年01期
2 王红霞;李睿;;甘肃北山地区沙婆泉期沉积体系特征[J];甘肃科技;2013年13期
3 Werner Ricken;汪筱林;;记录小规模气候旋回的沉积体系的敏感性[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4 刘振夏,夏东兴,王揆洋;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8年02期
5 赵俊兴,田景春,蔡进功;惠民凹陷南坡古中生代沉积体系特征及时空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6 李华;何幼斌;王振奇;;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7 张成弓;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隆轲;杨帅;;黔南-桂中地区二叠系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杨福珍,,王宇林,高明泽;平庄西露天矿区元宝山组沉积体系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9 张银国;梁杰;;南黄海盆地二叠系至三叠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王敏芳,黄传炎;盐湖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与油气地质意义[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会东;宋立忠;董丽红;于连忠;褚春梅;张萍;;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方法探讨[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3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吴因业;涂小仙;;吐鲁番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与油气储集体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赖生华;陆先亮;束青林;;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高抒;;全新世海岸沉积体系形成、演化及资源潜力:以江苏海岸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安春;秦蕴珊;;中国近海细粒沉积体系及其环境响应[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刘家铎;张哨楠;田景春;赵锡奎;何建军;;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沉积体系及储层评价[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敬小军;高攀峰;李儒春;杨立国;姬瑞兰;王勇;;绥靖油田主力生油层系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石油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腾飞;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秦志亮;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魏红红;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窦伟坦;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文;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石油地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付锁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朱志军;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伟;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海侨;英台地区萨葡高油层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刘晓;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体系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2 谭庆伟;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地区恐龙生物群及同时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付彦辉;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刘智;中卫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赵玉峰;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新富;正村勘探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7 韦东晓;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岳翠;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裴家学;路东凹陷九上段沉积体系及储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10 吴永良;塔里木盆地震旦系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陆东凹陷前河地区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0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