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探讨
本文关键词: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叠合盆地 深层 碳酸盐岩 海相油气 形成 分布
【摘要】: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方法,以叠合盆地构造多阶段演化和油气多期成藏过程为主线,揭示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在(曾)深埋和长(多)期构造差异性作用下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研究提出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形成的四中心耦合成藏理论及油气分布的三级三元联控理论。认为天然气藏的形成是在多期构造作用控制下由油气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决定的,"三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级别(第一级)的三元素(烃源岩发育、有机质成气率高和保存条件佳)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基础条件和勘探前景;区带级别(第二级)的三元素(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控制了油气分布的有利区带;圈闭或油气藏级别(第三级)的三元素(圈闭闭合高度、封盖强度和油气充注程度)具体控制了规模性气田的分布。油气四中心耦合成藏理论和三级三元联控理论的提出,对(四川)叠合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深层 碳酸盐岩 海相油气 形成 分布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上扬子地区构造演化与下古生界油气多期成藏”(2012CB214805)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四川叠合盆地至今已有60余年的油气勘探历史,是中国油气勘探较成熟的地区,但近年来屡有重大发现。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的特点与之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四川叠合盆地是中国受两大全球性构造域作用影响的重要地区,即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之钧;;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富集规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7期
2 包茨;杨先杰;潘祖福;刘志鉴;;川东高陡构造型气田勘探的突破[J];天然气工业;1990年02期
3 宋文海;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6年S1期
4 赵文智;汪泽成;胡素云;潘文庆;杨雨;包洪平;王红军;;中国陆上三大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大型化成藏条件与特征[J];石油学报;2012年S2期
5 金之钧;;从源-盖控烃看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东;闫淑玉;张波;张进江;;川中威远低缓隆起区三叠系地层中的构造解耦记录及其构造暗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刘顺;四川盆地威远背斜的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李忠权,冉隆辉,陈更生,路中侃,段新国;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孙玮;刘树根;秦川;汪华;李德星;代寒松;;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孙玮;刘树根;王国芝;徐国盛;罗志立;韩克猷;袁海锋;黄文明;;四川威远震旦系与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赵蓉生,童开宇,徐志康,童崇光;川东梁平向斜隐伏断层与气藏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7 陈学时,易万霞,卢文忠;中国油气田古岩溶与油气储层[J];沉积学报;2004年02期
8 朱瑜;桑琴;吴昌龙;杨通水;;威远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赵永刚;陈景山;雷卞军;李延均;杨金利;周慧成;;川中—川南过渡带嘉二气藏成藏条件分析及有利区块评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5期
10 聂海宽;包书景;高波;边瑞康;张培先;武晓玲;叶欣;陈新军;;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J];地学前缘;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福喜;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操成杰;川西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与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3 孙玮;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绪涛;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黑帝庙油层沉积构成特征与地层圈闭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李沁;高粘度酸液酸岩反应动力学行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陈浩如;川北黄龙组优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梁家驹;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唐建云;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安组—延长组石油成藏条件差异及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陈万钢;碳酸盐岩有水气藏气水同采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聂海宽;页岩气聚集机理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跃宗;川中~川南过渡带嘉二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2 王东;川东南桑木场—酒店垭构造形成演化与多期流体充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帅;川中高石梯构造灯影组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杨渊宇;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特征及与震旦系油气成藏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郭兆龙;川东云安厂构造带三岔坪构造几何建模与构造解释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6 张勇;扬子地块南部下古生界页岩气地质背景及勘探试验区构造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7 郭龙;上扬子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地质特征与页岩气远景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文飞;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地层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罗思聪;四川盆地灯影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意义[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胡平;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永昌,沈平,李玉成;中国最古老的气藏——四川威远震旦纪气藏[J];沉积学报;1989年04期
2 金之钧,张刘平,杨雷,胡文tD;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初探[J];地球科学;2002年06期
3 金之钧;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特殊性问题[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4 吕修祥;李建交;汪伟光;;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对断裂活动的响应[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3期
5 朱东亚;金之钧;胡文tD;张学丰;;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影响[J];地质论评;2008年03期
6 陈践发;张水昌;孙省利;吴庆余;;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J];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7 孙龙德;;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J];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04期
8 吕修祥,金之钧,皮学军,李启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聚集与分布[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年04期
9 金之钧,王清晨;中国典型叠合盆地与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S1期
10 金之钧;;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富集规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酊;;中国叠合盆地的特点[J];海相油气地质;2001年03期
2 何登发,贾承造,童晓光,王桂宏;叠合盆地概念辨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1期
3 陈晓云;罗群;;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断块油气田;2006年05期
4 韩保清;罗群;黄捍东;李令喜;;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刘池洋;;叠合盆地特征及油气赋存条件[J];石油学报;2007年01期
6 张光亚;赵文智;邹才能;李伟;方向;;中国陆上叠合盆地中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7 周新桂;刘和甫;王宗秀;张林炎;黄臣军;李会军;鄢犀利;马立成;;我国叠合盆地油气调查战略思考[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2期
8 邵晶晶;李斌;刘荣徽;何雨丹;魏春光;;南美奥连特—马拉农叠合盆地原型性质探讨[J];中国石油勘探;2012年01期
9 李景明,魏国齐,李东旭;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1期
10 金之钧;;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登发;任纪舜;贾承造;;中国叠合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构造类型[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汤良杰;金之钧;贾承造;马宗晋;曲国胜;;叠合盆地构造解析几点思考[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3 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左胜杰;;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4 王英民;刘豪;汤良杰;贾承造;金之钧;庞雄奇;;塔里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盆地建造与改造的制约[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孙永革;;叠合盆地油源对比的思路与实践[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7 盛贤才;叶建中;陈丽华;;江汉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及沉积充填响应[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庞雄奇;姜振学;左胜杰;;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研究方法探讨[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9 于靖波;张健;;塔里木叠合盆地地史的连井剖面及平衡剖面恢复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附录Ⅴ 主要科研项目题录(1993~2003)[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晓波;西部叠合盆地基础理论研究获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张东辉;叠合盆地勘探需解决三个问题[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晓波;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逐步完善[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刘莉 周清春;寻找中国能源的接替基地[N];科技日报;2005年
5 海凤 记者 赵凤华;973项目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取得新成果[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陶世安;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获新成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凤华;西部的油该从哪里寻找?[N];科技日报;2006年
8 汤良杰;摸清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与分布家底[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王巧然;研究油气成藏又一国家973项目破题[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一娟 ;科技为找油提供支撑[N];经济参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建荣;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倪新锋;叠合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叠合盆地 深层 碳酸盐岩 海相油气 形成 分布
,
本文编号:511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1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