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记录和地脉动的场地速度结构探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震记录和地脉动的场地速度结构探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单台地震图法 背景噪声互相关 地脉动H/V谱比法 剪切波速 频散曲线
【摘要】:增强速度结构探测能力,是地震动模拟、震源破裂过程和场地速度结构反演等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近场强震记录的大量积累,为利用天然地震探测场地速度结构提供了便利;而可随时随地观测的地脉动记录,以及地震台站长时间连续背景噪声记录,为探测场地特征参数提供了数据基础和可能。本文利用地震记录和地脉动及台站背景噪声等数据,研究了快速测定场地速度结构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1.详细推导、分析了单台地震图法的理论基础和反演目标函数,结合场地特征参数及震源时间持时对Ps波与P波延时影响的数值分析,给出了地震记录的筛选原则;提出了以P波径向分量与竖向分量幅值比作为新增反演目标函数的改进方法;基于武都地震台的地震记录反演了台址场地波速结构,通过与地震勘探法和钻孔法测试结果对比,考察了改进方法的精度和效率。结果表明,本文改进的方法使反演精度提高了8.6%,反演搜索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搜集了克拉玛依市周边7个地震台站,30天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利用互相关法提取了该地区5s~30s短周期频散曲线,并与AK135模型及新疆地区已有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选取台站间距小,提取到了短周期的频散曲线,结果显示克拉玛依地区靠近加依尔山一侧的群速度和相速度要大于靠近准格尔盆地一侧;本文所提取的频散曲线,为反演速度结构提供了重要基础。3.通过对哈尔滨市37个场地的地脉动单点三分量观测,研究了地脉动单点谱比卓越频率与场地覆盖层厚度、不同深度等效剪切波速以及特征周期等场地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不同区域相关关系的对比,探讨了利用地脉动单点谱比法快速测定场地特征参数的精度。结果表明:地脉动H/V谱比卓越周期与场地覆盖层厚度存在明显相关性,与覆盖层等效特征周期Ts大体相当,而与等效剪切波速Vs20和Vs30以及等效周期Ts20和Ts30相关性不明显。
【关键词】:单台地震图法 背景噪声互相关 地脉动H/V谱比法 剪切波速 频散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
- 1.2 基于地震记录的探测方法10-12
- 1.3 基于地脉动的探测方法12-14
- 1.3.1 地脉动单点H/V谱比法12-13
- 1.3.2 背景噪声互相关法13-14
- 1.4 章节安排14-16
- 第二章 基于单台地震记录的剪切波速度结构反演16-38
- 2.1 引言16
- 2.2 单台地震图法的理论基础16-18
- 2.3 地震记录筛选条件分析18-25
- 2.3.1 场地条件19-23
- 2.3.2 P波震相23
- 2.3.3 地震记录筛选条件23-25
- 2.4 反演目标函数改进25-26
- 2.5 单台地震图法在陇南市武都区的适用性分析26-36
- 2.5.1 地震数据来源26-27
- 2.5.2 筛选武都地震台地震记录27-29
- 2.5.3 测量UZ/UR比值29-30
- 2.5.4 估计射线参数p30-31
- 2.5.5 估算覆盖层厚度及覆盖层底部剪切波速31-35
- 2.5.6 误差分析35-36
- 2.6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基于背景噪声的克拉玛依面波频散特性研究38-54
- 3.1 引言38
- 3.2 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的基本原理38-41
- 3.2.1 均匀介质38-39
- 3.2.2 散射介质39-40
- 3.2.3 任意非均匀介质40-41
- 3.3 数据来源41-42
-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42-51
- 3.4.1 数据预处理42-45
- 3.4.2 台站对间记录波形互相关计算及叠加45
- 3.4.3 提取台站对间频散曲线45-46
- 3.4.4 频散曲线质量检验46-51
- 3.5 结果分析51-52
- 3.6 本章小结52-54
- 第四章 基于地脉动谱比法的场地特征参数快速测定54-68
- 4.1 引言54
- 4.2 H/V谱比法的基本原理54-55
- 4.3 地脉动观测和钻孔资料收集55-58
- 4.4 地脉动H/V谱比计算与分析58-61
- 4.4.1 地脉动H/V谱比计算58-60
- 4.4.2 谱比可靠性检验与卓越频率确定60-61
- 4.5 地脉动H/V谱比卓越频率与场地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61-67
- 4.5.1 地脉动卓越频率与覆盖层厚度的关系61-65
- 4.5.2 地脉动卓越频率与场地等效周期的关系65-66
- 4.5.3 地脉动卓越频率与场地等效剪切波速的关系66-67
- 4.6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5.1 主要工作和结论68-69
- 5.2 问题与展望69-70
- 附录1 本文所用余震记录时程曲线70-72
- 附录2 哈尔滨市地脉动H/V谱比曲线72-80
- 参考文献80-85
- 致谢85-86
- 作者简介8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86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B.洛波尔;R.R.彼特曼;何之棣;;磁带上的地震记录[J];地球物理勘探;1958年02期
2 琴朝智;;谈谈地震记录的缩微化[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0年03期
3 马德岩;地震记录及岩层剖面的光学信息处理研究[J];激光;1982年11期
4 杨治家;“科学一号”调查船取得良好地震记录[J];海洋科学;1982年05期
5 陈永祁;地震记录时间坐标的改变对数值积分结果的影响分析[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5年04期
6 薛志照;天津地区平原地面、井下与山区的地震记录特征[J];地震;1987年02期
7 刘益成;;过零地震记录的采集与恢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8年01期
8 劳王枢;使地震记录图时分号斜度最佳的方法[J];地震;1989年03期
9 震敏;一份难得的历史地震记录[J];山西地震;1990年04期
10 徐植信;沈小白;杨明学;俞洁勤;;1990年2月10日苏南地震上海吴泾自由场的地震记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振华;胡光岷;邵治龙;王成祥;;小波分频域地震记录薄层识别与厚度反演[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常旭;刘伊克;;地震记录的广义分维及其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彭真明;刘克文;唐其森;;地震记录中的非线性特征分析[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徐漫涛;张大力;刘家琦;何向晨;;应用分形理论处理一维地震记录的一种新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齐书勤;;北魏时期大同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记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6 程金星;李承楚;;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的方法[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高原;冯德益;;利用地震记录进行S波分裂研究的初步探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齐书勤;;北魏时期山西的地震记录[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汪玲玲;高静怀;;基于非平稳地震记录模型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秋良;申学林;王墩;李井冈;;三峡水库千将坪滑坡地震记录的波形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维财;地震记录评价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克;基于含噪独立分量分析的地震记录去噪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刘宇实;基于地震记录和地脉动的场地速度结构探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3 左国平;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对比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唐福辉;现有液化识别方法对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张伟;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分量地震极化分析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吴志成;小波变换在地震记录沉积旋回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张显文;基于VSP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任琼洁;竖向台阵地震记录在场地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515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1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