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凹陷地形的场地效应

发布时间:2017-07-16 05:00

  本文关键词: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凹陷地形的场地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凹陷地形 SV波斜入射 地面运动 放大系数


【摘要】:地震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是人类遭受的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中场地效应对地面运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也是人类关于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理论研究的模型通常是简单地形,所以针对凹陷场地此类复杂地形,目前还没有精确解法,而且多以地震波的垂直入射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人工透射边界和有限元分析法相结合的思想,探究了在SV波斜入射情况下,凹陷地形对凹陷左右两侧槽顶及槽底地震动峰值放大系数β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峰值放大系数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受不同地震波的影响较大。(2)凹陷两侧的放大系数比底部大,凹陷两侧顶点的放大系数比两侧地表的大。(3)凹陷深宽比一定,SV波从左边斜入射,放大系数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x分量的放大系数大于y分量,左顶点放大系数大于右顶点。对于P波,放大系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凹陷两侧顶点的放大系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4)入射角θ不变,无论是SV波还是P波,左右两侧的放大系数随凹陷深宽比H/L的增大而增大。当SV波从左边斜入射时,x分量左顶点的放大系数大于右顶点,y分量放大系数小于x分量。当P波从左边斜入射时,左顶点x分量放大系数大于右顶点,y分量放大系数大于x分量。
【关键词】:凹陷地形 SV波斜入射 地面运动 放大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场地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11-13
  • 1.2.1 场地效应研究方法11-12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13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13-15
  • 第二章 地震波斜入射时成层半空间自由场频域算法15-24
  • 2.1 引言15-16
  • 2.2 出平面自由波场的计算16-18
  • 2.3 平面内自由波场的计算18-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斜射时波动散射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24-37
  • 3.1 引言24
  • 3.2 近场区域内波动的有限元模拟24-25
  • 3.3 透射理论基本公式及其数值实现25-30
  • 3.3.1 透射理论公式及其数值实现25-26
  • 3.3.2 散射问题的输入技术26-28
  • 3.3.3 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28-30
  • 3.4 斜入射时土体散射问题分析的基本步骤30-32
  • 3.5 数值算例32-36
  • 3.6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sv波斜入射条件下无覆盖层凹陷地形地震动响应37-52
  • 4.1 引言37
  • 4.2 sv波斜入射条件下的计算模型37-38
  • 4.3 地震波输入38-39
  • 4.4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39-40
  • 4.5 凹陷地形深比H/L一定随着入射角度 θ 变化时的地震动响应40-46
  • 4.6 凹陷地形入射角度 θ 一定随深宽比H/L变化时的地震动响应46-50
  • 4.7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p波斜入射条件下有覆盖层凹陷地形地震动响应52-66
  • 5.1 引言52
  • 5.2 p波斜入射条件下的计算模型52-53
  • 5.3 地震波的输入53-54
  • 5.4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54-55
  • 5.5 凹陷地形深比H/L一定随着入射角度 θ 变化时的地震动响应55-60
  • 5.6 凹陷地形入射角度 θ 一定随深宽比H/L变化时的地震动响应60-65
  • 5.7 本章小结65-6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6-67
  • 6.1 本文工作总结66
  • 6.2 后续工作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71
  • 作者简介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思祖,黄秀光,吴江,王瑞荣,马民勋,何钜华,叶君健,顾援;斜入射激光驱动的冲击波在样品中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3年08期

2 徐翠艳;王辉;;关于光栅斜入射问题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蒋卫建;方本民;;斜入射时测量谱线波长公式的修正[J];大学物理实验;2011年05期

4 杨利霞;谢应涛;孔娃;于萍萍;王刚;;斜入射分层线性各向异性等离子体电磁散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J];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5 曹明,王雅黎,刘瑞祥;采用全息光栅作分束器的斜入射干涉仪[J];光学学报;1990年11期

6 朱为勇,王耀俊;柱状固体复合结构对斜入射超声波的散射[J];声学学报;1998年04期

7 姜彦南;葛德彪;;层状介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斜入射平面波引入新方式[J];物理学报;2008年10期

8 叶必卿;陈军;福智f央;原勉;;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斜入射特性[J];中国激光;2007年03期

9 答孝义;;斜入射下向列型液晶散射光光强和线宽分布[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王衍斌,唐永建,张林,吴为东;光路调节装置的设计[J];物理实验;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勇珩;段庆生;裴文兵;吕信;;斜入射激光平面靶耦合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朱福荣;;斜入射下的薄膜器件光学现象研究[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彭水;张明敏;孙开艳;;斜入射激光在水下激发的声波特性实验研究[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4 蒋卫建;方本民;;斜入射时测量谱线波长公式的修正[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安俊英;徐海亭;郑震宇;;近场声全息法测量斜入射材料的反射特性[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裴宁;马琦;王浩;胡文祥;;超声斜入射法检测高阻抗板后缺陷的参数优化[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王艳;刘晶波;;地震波斜入射时软土层对地震地面位移峰值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艳;刘晶波;;地震波斜入射时软土层对地震地面位移峰值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兆栋;韩志刚;梁奕瑾;陈磊;;斜入射检测大口径碳化硅平面反射镜[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陈立;张燎军;;基于粘弹性边界的地震波斜入射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帆;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斜入射沉积氮化钛薄膜结构及应力调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李骥;任意斜入射情况下任意劈角的各向异性阻抗劈的UTD解[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危艳;考虑地震动空间非一致性的大跨桥梁地震反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2 朱重洋;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凹陷地形的场地效应[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浩;地震波斜入射作用下埋地弯管的动力响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徐阳秋;斜入射电磁吸波结构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爱娟;层状饱和场地基岩斜入射地震动反演[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婧;基于斜入射的粘接结构中超声波传播特性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郑志法;P波斜入射条件下陡坎地形对场地效应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8 樊永永;电磁波斜入射等离子体一维FDTD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徐海滨;地震波斜入射对拱坝地震反应的影响[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7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47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e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