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盆地马厂塬遗址古地震与暴雨山洪泥流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和盆地马厂塬遗址古地震与暴雨山洪泥流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古地震 暴雨山洪泥流事件 光释光测年 马厂塬遗址 民和盆地
【摘要】:通过对青海民和盆地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民和马厂塬遗址周围首次发现多处黄土地裂缝(呈现N30°~40°W和N40°~50°E走向)分布区。详细观察可见有一层红色黏土覆盖文化层或者人类活动扰动层,并且填充了这些裂隙,判定这是古地震与暴雨山洪泥流事件的沉积记录。对马厂塬遗址边墙村南剖面两个地点相同地层单元平行采样,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技术对红色泥流及其上下黄土夹层进行释光(OSL)测年研究,并对这些样品等效剂量(De)值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较为可靠的OSL年代。综合OSL年代结果、全新世黄土地层关系、考古记录及研究区马家窑文化类型的放射性14 C测年数据,确定这次古地震及暴雨山洪泥流事件发生在4.9ka BP左右,对应于马家窑文化类型(5.3~4.8ka BP)晚期。本文研究揭示了史前古地震事件与暴雨山洪泥流沉积物的OSL特征,对于马厂塬遗址环境考古和深刻认识民和盆地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古地震 暴雨山洪泥流事件 光释光测年 马厂塬遗址 民和盆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471071) 陕西师范大学优博项目(编号S2014YB02)资助成果
【分类号】:P597.3;P531
【正文快照】: 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称OSL)测年技术已经运用到古地震事件的研究,尤其在构造活动断裂带,对记录地震事件的相关沉积物进行光释光测年研究,可以获得地震事件的年代框架,有效建立特大地震的时间序列,促进和提高我们对特大地震在重复周期规律上的认识(P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琳;崔一付;刘晓芳;;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地貌环境分析及其土地利用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4年01期
2 ;Geomorphologic evidence of phased uplift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ince 14 million years ago[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芷生;张培震;王二七;王苏民;强小科;李力;宋友桂;常宏;刘晓东;周卫健;刘卫国;曹军骥;李小强;沈吉;刘禹;艾莉;;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2 鹿化煜;王先彦;李郎平;;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与全球变冷联系的风尘沉积证据[J];第四纪研究;2008年05期
3 王岩;刘少峰;高明星;张廷;;洮河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地学前缘;2010年04期
4 ;Chronological Link Between the Abrupt Change of the Loess Grain Size Seque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River Terrace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ince the Late Early-Pleistocene[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1年03期
5 彭淑贞;朱丽君;肖国桥;乔彦松;高志东;陈栋栋;;山东青州黄土的地层年代及其物质来源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0年06期
6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provenance of the Qingzhou loess in Shan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Arid Land;2011年03期
7 鹿化煜;胡挺;王先彦;;1100万年以来中国北方风尘堆积与古气候变化的周期及驱动因素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8 陈伟燕;王世杰;白晓永;秦罗义;张斯屿;;贵州喀斯特地区河网分布规律及其主控要素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3年03期
9 曾方明;向树元;刘向军;张玲;;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物源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尹功明;王旭龙;韩非;;宁夏沙坡头沙漠扩张的时代:来自黄河阶地光释光年龄证据[J];第四纪研究;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Thick Miocene eolian deposits on the Huajialing Mountains: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Magnetostratigraphy of an early-middle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8年
3 Daniel R.Muhs;;Loess sedimentation in Tibet:provenance,processes,and link with Quaternary glacia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8年
4 ;A major reorganization of Asian climate by the early Miocen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Comment on"Mudflat/distal fan and shallow lake sedimentation (upper Vallesian-Turolian) in the Tianshui Basin,Central China:Evidence against the late Miocene eolian loess"by A.M.Alonso-Zarza,Z.Zhao,C.H.Song,J.J.Li,J.Zhang,A.Martin-Perez,R.Martin-Garcia,X.X[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Junyi Ge;Zhengtang Guo;Tao Zhan;Zhengquan Yao;Chenglong Deng;Frank Oldfield;;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Xihe loess-soil sequence and implication for late Neogene deformation of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Dongyan Liu;[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林秀斌;六盘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09年
3 徐永;吕梁山西麓新近纪红粘土的磁性地层及古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昝金波;西昆仑山黄土与亚洲内陆干旱化[D];兰州大学;2010年
5 宋博文;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始新世—上新世环境演变及生物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6 柯学;青海大柴旦地区新生代磁性地层学与环境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7 程嘉芬;汉代司隶地区聚落体系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磊;基于色度学的灵台剖面晚新生代地层序列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张焱;兰州地区晚第三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D];兰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硕本;郭文政;闾国年;;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6期
2 闫丽洁;石忆邵;杨瑞霞;鲁鹏;朱丽;付强;;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信息世界;2012年02期
3 安成邦,冯兆东,唐领余,陈发虎;甘肃中部4000年前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4 侯光良;刘峰贵;刘翠华;方修绮;;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J];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5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6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7 齐乌云;梁中合;高立兵;贾笑冰;王树芝;王金霞;赵志军;;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8 安成邦;王琳;吉笃学;陈发虎;王鹏;;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J];第四纪研究;2006年06期
9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10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伟,张培震,邓起东;中卫-同心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2001年03期
2 董治平,何文贵,戴华光;包代河断裂古地震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3期
3 宋方敏,李如成,徐锡伟;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J];地震地质;2002年01期
4 杨晓平,冉勇康,胡博,郭文生;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J];地震学报;2003年01期
5 曹高社;高立祥;林玉祥;俎新许;王亚伟;邢娜娜;陈俊侠;徐光明;;晚白垩世西峡盆地和夏馆盆地古地震事件的发现及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年04期
6 李安;冉勇康;徐良鑫;刘华国;李彦宝;;西南天山东柯坪推覆系古地震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11年04期
7 尹功明,徐锡伟,孙瑛杰,陈杰,刘爱国;河北省阳原六棱山北麓断裂古地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1997年01期
8 冉勇康,邓起东;古地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学通报;1999年01期
9 柴炽章,廖玉华,张文孝,许文俊,申旭辉,田勤俭;灵武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及其破裂特征[J];地震地质;2001年01期
10 徐起浩,冯炎基,施建生;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福建深沪湾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克旗;青藏高原北缘若干断裂(带)古地震事件释光测年及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2 李安;西南天山柯坪推覆系晚更新世古地震及其分段性地貌响应[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婷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及其钙膜U系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庞炜;祁连山前逆冲断裂带古地震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3 付俊东;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罗叉段古地震及大震重复间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4 任治坤;则木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5 许洪泰;青藏高原东南缘磨西断裂和东北缘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6 徐国强;豫西南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古地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斌;龙门山—岷山断裂带的古地震活动:来自岷江上游古堰塞湖的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杜鹏;贺兰山东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俞晶星;雅布赖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与古地震[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550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5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