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

发布时间:2017-07-18 03:14

  本文关键词: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


  更多相关文章: 油气藏概念 油气藏分类 连续型聚集 准连续型聚集 不连续型聚集


【摘要】: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油气聚集,认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由连续到不连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上3种类型的油气聚集。1连续型聚集:形成于烃源岩内,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藏和煤层气藏。其主要特点是:储层致密—超致密,渗透率在纳达西—毫达西之间;油气呈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等多相态形式存在;一个连续型聚集实际上仅由一个油气藏构成,其油气在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广泛而连续分布,缺乏明确边界,不存在边水和底水;油气主要是原位或就近聚集成藏,无需经过显著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圈闭控制。2准连续型聚集:主要形成于邻近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大多数致密油气藏属于此类。其特点是:油气呈大面积准连续分布,一个准连续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聚集缺乏明确边界,边、底水无或仅局部分布,无区域性油气水倒置;油气为大面积弥漫式充注,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非达西流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背斜圈闭控制,而主要受非背斜圈闭特别是岩性圈闭控制。3不连续型聚集:又称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主要形成于常规储层中,少数致密油气藏、煤层气藏甚至页岩油气藏亦属此类。其特点是:油气藏呈孤立分散不连续分布;油气藏边界明确,通常具有完整边、底水;油气藏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二次运移,浮力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油气藏形成严格受包括构造圈闭在内的各种圈闭控制。在含油气盆地中,上述3种油气聚集可同时存在,且往往形成于一个共同的烃源灶,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应当将三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通盘考虑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成效。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油气藏概念 油气藏分类 连续型聚集 准连续型聚集 不连续型聚集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1ZX05007-004;2011ZX05018001-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402121;No.4150213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3JM500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Q503)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引用:赵靖舟,曹青,白玉彬,耳闯,李军,吴伟涛,沈武显.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J].石油学报,2016,37(2):145-159.Cite:Zhao Jingzhou,Cao Qing,Bai Yubin,Er Chuang,Li Jun,Wu Weitao,Shen Wuxian.Petroleum accumulation from continuous tod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景晔;林铁锋;施立志;;油气藏三元分类方法的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3期

2 李小地;中国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初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01期

3 张思永,,李士伦;油气藏类型早期识别方法[J];天然气工业;1994年01期

4 商振平,В.А.托彼什克,Л.В.梁布科娃;西伯利亚地台南部文德系油气藏类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6期

5 公言杰;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朱如凯;王岚;;国外“连续型”油气藏研究进展[J];岩性油气藏;2009年04期

6 王汉生;中国油气藏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召开[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3期

7 本刊编辑部;;中国油气藏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召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年04期

8 ;关于召开“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的通知(第一号)[J];特种油气藏;2003年05期

9 黄艳琼;朱丹玲;赵仁燕;孙健;魏新源;;桥白深层凝析油气藏类型预测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6年04期

10 郑广全;徐文圣;唐明龙;林娜;乔霞;;牙哈2—3凝析气田E—K油气藏类型新认识[J];天然气工业;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潘作枢;郭新顺;;油气藏上方磁、自电异常成因探讨[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孙龙德;江同文;;油气藏动力机制分析及油气聚积基本单元[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汤磊;钱绍新;;油气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姜振学;庞雄奇;王显东;张俊;;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伯章;连续型油气藏资源成勘探开发热点[N];中国能源报;2010年

2 宫畅;连续型油气资源成勘探开发热点[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宝柱;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少春;束鹿凹陷湖相泥灰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斌;歧口凹陷隐蔽性油气藏研究与预测[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赵冲;济阳坳陷垦西地区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勘探目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赵铁锁;录井信息在桥白深层油气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5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555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e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