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生物群非吐卓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再研究
本文关键词:凯里生物群非吐卓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 组成面貌 凯里生物群 寒武系 贵州剑河
【摘要】:凯里生物群,作为全球著名的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在凯里生物群中,节肢动物是最为重要的化石门类,达到了68属,化石数量也非常多。其中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共有10属,也是节肢动物中最主要的类群,除了常见的吐卓虫Tuzoia Walcott,1912外,还有9属,包括:锐虾Perspicaris Briggs,1977;等刺虫Isoxys Walcott,1912;加拿大虫Canadaspis Novozhilov in Orov,1960;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剪肢虾Forfexicaris Hou,1999;融壳虫Combinivalvula Hou,1987;丽虾Alicaris Zhang et Hou in Hou al.,1991;假北极鱼虾Pseudoarctolepis Brooks et Caster,1956;瓦普塔虾Waptia Walcott,1912。对凯里生物群中的非吐卓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进行再研究,描述了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除去吐卓虫外9属13种,在其中有1新种,4相似种和1未定种:光滑加拿大虫(相似种)Canadaspis cf.laevigata;瘤加拿大虫(新种)Canadaspis granlus sp.nov.;网形锐虾(相似种)Perspicaris cf.dictynna;耳形等刺虫(相似种)Isoxys cf.auritus;瘤等刺虫Isoxys granulus;台江融壳虫Combinivalvulataijiangensis;卵形耙肢虾Occacaris oviformis;卵形耙肢虾(相似种)Occacariscf.oviformis;大型耙肢虾Occacarismagnus;网形剪肢虾Forfexicaris reticulate;凯里丽虾Alicaris kailiensis;半圆假北极鱼虾Pseudoarctolepis semicircularis;疑问瓦普塔虾(未定种)?Waptia sp.。使凯里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更加清晰化,是以吐卓虫Tuzoia、加拿大虫Canadaspis和耙肢虾Occacaris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1.38%、17.44%和17.44%,三者总和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而区域性属种——耙肢虾具有3个种,分异度最高。以吐卓虫Tuzoia Walcott,1912、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加拿大虫Canadaspis Novozhilov in Orlov,1960为主要组成部分,是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特征。不同于以等刺虫IsoxysWalcott,1912和锐虾Perspicaris Briggs,1977为主体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和以等刺虫Isoxys Walcott,1912、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剪肢虾Forfexicaris Hou,1999等均等分布的澄江生物群。进一步研究凯里生物群中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不仅能为凯里生物群中生物的组成面貌提供新的材料,而且能为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在整个时代上的演化情况以及整个群落内的组成成分提供新的材料。
【关键词】: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 组成面貌 凯里生物群 寒武系 贵州剑河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前言8-12
- 1.1 选题意义8-9
- 1.2 课题来源9
- 1.3 依托基金及完成工作量9-12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12-38
-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12-13
-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13-36
- 2.3 凯里组的沉积特征36-38
- 第三章 凯里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特征及研究意义38-50
- 3.1 凯里生物群的组成38-40
- 3.2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组成特征40-41
- 3.3 凯里生物群与澄江生物群、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的对比41-45
- 3.4 与其他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对比45-47
- 3.5 意义47-50
- 第四章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形态及生态初步研究50-57
- 4.1 加拿大虫Canadaspis Novozhilov in Orlov,,196050-52
- 4.2 等刺虫Isoxys Walcott,198052-53
- 4.3 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53
- 4.4 其他属种介绍53-57
- 第五章 系统古生物学57-70
- 结论70-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9
- 附录79-80
- 图版及图版说明80-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汝霖;田立富;;我国晚前寒武纪“龙凤山生物群”[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Z1期
2 华洪,陈哲,胡云绪,翦万筹;洛南生物群研究进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6期
3 ;澳大利亚生物群的医药突破[J];国外科技动态;1997年06期
4 彭进 ,杨兴莲 ,伍孟银;Q窆锶旱姆⑾钟胙芯縖J];文史天地;2002年06期
5 许汉奎;奇特的澳大利亚生物群[J];化石;2002年02期
6 边步;图文并茂的《陡山沱期生物群》最近出版[J];地层学杂志;2002年04期
7 曹瑞骥;评介《陡山沱期生物群——早期动物辐射前夕的生命》[J];古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8 庞艳春,林丽,朱利东,付修根,王新利;古热液生物群的研究进展及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9 邓涛;;中国西北和政生物群的性质、年代和环境[J];地质学报;2005年06期
10 王尚彦;;关岭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演化[J];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贵;饶荣标;;昌都-思茅地区石炭—二叠纪冷-凉生物群的发现及认识[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2 张录易;华洪;张子福;王静平;;高家山生物群及其科学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赵元龙;彭进;王约;喻美艺;杨兴莲;;贵州早期后生生物群及生物辐射事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尹崇玉;;我国重要生物群的起源、演化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洪友崇;;东亚古陆中生代中晚期生物群的发源、扩散和迁移的探讨[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6 伍孟银;赵元龙;童金南;傅晓平;彭进;杨宇宁;;贵州早期后生生物群中宏观藻类组合特征及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录易;华洪;张子福;王静平;;高家山生物群及其科学意义[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汪啸风;;关岭生物群——探索2亿年前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窗口[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C];2004年
9 汪啸风;陈孝红;王传尚;程龙;陈辉明;陈立德;徐光洪;孟繁松;曾庆銮;Gerhard H.Bachmann;Martin Sander;Hans Hagdorn;Gilles Cuny;;关岭生物群研究的进展[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10 陈孝红;程龙;张保明;王传尚;;关岭生物群特征及其环境演替[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付丽丽;未来百年我国20个生物群区将发生迁移[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璐;5亿年前古生物群消失原因假说被推翻[N];南京日报;2010年
3 记者 张晔;“蓝田生物群”将高等生命起源大大前移[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赵凡;我国又发现三叠纪海洋生物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赵凡;我国又发现三叠纪海洋生物群[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李缨;黔东南州两石生物群被选为第二届国际石生物学大会野外参观地[N];贵州日报;2006年
7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曹菲 司徒瑜;最早螺旋辐射动物实体化石现身贵州[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8 周芙蓉;贵州凯里生物群首次发现胚胎化石[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周芙蓉;凯里生物群首次发现胚胎化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通讯员 龙玉岗 郝振华;“罗平生物群”“泸西阿庐古洞”入选[N];云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约;黔—渝地区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郭俊锋;湖北宜昌早寒武世岩家河生物群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纪占胜;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蒋宗凯;凯里生物群非吐卓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再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2 姚路;贵州凯里生物群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3 李朋;高家山生物群沉积特征及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郝昕昕;黔东北及邻区伊迪卡拉期生物群与古海洋环境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赵军;云南东部早寒武世关山生物群吐卓虫与龙泉虫再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白建科;云南罗平生物群产出层位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及其古地理环境[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朱玉英;山东滕县煤田晚古生代生物群及地层划分—兼论石炭—二叠系界线[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8 文偁;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及其古生态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杜伟;中国峡东伊迪卡拉纪陡山沱微体生物群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634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3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