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盆地西南缘中生代地层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8 09:24
本文关键词:楚雄盆地西南缘中生代地层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生代地层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楚雄盆地
【摘要】:研究区位于哀牢山造山带的东侧,楚雄盆地的西南缘。以往的研究对楚雄盆地研究较为丰富,但针对楚雄盆地内中生代地层的岩石组合和沉积特征研究较简单,对盆地的沉积物物质来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演化还有争议。本文基于实测地层剖面、野外地质调查采样、岩矿显微鉴定、扫描电镜、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手段,针对性的对研究区内中生代地层上三叠统云南驿组、罗家大山组、白土田组及下侏罗统冯家河组的岩石组合、沉积特征、物质来源做了详细研究,进而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楚雄盆地内中生代地层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和盆山耦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上三叠统云南驿组下段和上段为一套深海细碎屑岩沉积,主要由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少量硅质岩、页岩、砾岩和细粒砂岩;中段为一套清水碳酸盐沉积,以微晶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采获色尔菊石Celtidae,艾斯库菊石Isculitidae(保存了该科典型的缝合线)及小步蛤?Badiotella?sp.。罗家大山组主要由细粒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产出,整体韵律性较好。另外可见在罗家大山组上段出现大量厚约0.3m左右的煤层。白土田组只出露上段,与下伏罗家大山组呈断层接触,与上覆冯家河组呈整合接触。主要由细粒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泥岩、粉砂质泥岩、砾岩含量较少。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为一套巨大的紫红色沉积,主要由细粒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少量砾岩,砾岩颜色多为黄绿色或黄白色,为物源区搬运、再沉积形成。通过对岩层中砾石成分、磨圆度特征,砂岩中碎屑、岩屑组分及Dickinson三角图解判别、锆石年代学测试分析可知,盆地形成时代不早于晚三叠世,研究区内的沉积物物质来源主要为西部的造山带,从元古界-中三叠统时期均为盆地提供了物源。楚雄盆地沉积基底为二叠系及其以老的古生界地层,从云南驿组下段开始接受沉积。此时,因物源区哀牢山造山带刚出露地面,盆地整体呈现欠补偿状态。到云南驿组段中期,由于造山带物源区构造趋于平稳,出现清水碳酸盐海洋环境。到云南驿组上段,罗家大山组下段时期,造山带活动及盆地沉降有所加剧,形成深海-半深海浊积扇沉积相。罗家大山中段时期开始,盆地沉降作用减弱,由深水盆地转变为浅海陆棚及罗家大山上段和白土田组滨海三角洲平原。整体为单一的向上变浅旋回,呈现由早到晚,由深到浅,由深海-浅海-滨岸、三角洲平原-陆相大型湖泊的总体演化趋势。
【关键词】:中生代地层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楚雄盆地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3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依据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区概况11-12
- 1.2.1 交通位置11-12
- 1.2.2 自然地理12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3
- 1.3.1 研究现状12-13
- 1.3.2 存在问题13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方法13-16
-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13-14
- 1.4.2 技术方法14-15
- 1.4.3 论文完成工作量15-16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6-22
- 2.1 大地构造背景16-17
- 2.2 地层17-18
- 2.3 区域构造18-19
- 2.4 岩浆岩19-20
- 2.4.1 侵入岩19
- 2.4.2 喷出岩19-20
- 2.4.3 脉岩20
- 2.5 变质岩20-22
- 第3章 盆地地层及沉积特征22-36
- 3.1 岩石地层划分及其沿革22-24
- 3.1.1 三叠系岩石地层22-23
- 3.1.2 侏罗系岩石地层23-24
- 3.2 岩性组合及沉积特征24-34
- 3.2.1 云南驿组24-27
- 3.2.2 罗家大山组27-30
- 3.2.3 白土田组30-32
- 3.2.4 冯家河组32-34
- 3.3 生物地层分析34-36
- 3.3.1 三叠系生物地层34-35
- 3.3.2 侏罗系生物地层35-36
- 第4章 物源分析36-52
- 4.1 物源分析方法36
- 4.2 砂岩岩屑组分物源示踪36-44
- 4.2.1 三叠系砂岩组分分析37-39
- 4.2.2 侏罗系砂岩组分分析39-40
- 4.2.3 岩屑成分总体特征分析40-44
- 4.3 砾石成分物源示踪44-45
- 4.3.1 三叠系砾石特征44
- 4.3.2 侏罗系砾石特征44-45
- 4.3.3 砾石垂向变化及特征对比45
- 4.4 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45-52
- 4.4.1 三叠系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46-47
- 4.4.2 侏罗系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47-48
- 4.4.3 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地质意义48-52
- 第5章 沉积环境及其演化52-64
- 5.1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52-61
- 5.1.1 云南驿组52-54
- 5.1.2 罗家大山组54-56
- 5.1.3 白土田组56-58
- 5.1.4 冯家河组58-61
- 5.2 盆地演化及盆-山耦合分析61-64
- 5.2.1 盆地演化史61-62
- 5.2.2 盆-山耦合分析62-64
- 结论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6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9-70
- 图版Ⅰ70-71
- 图版Ⅱ71-72
- 图版说明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博;肖渊甫;张杰;;云南弥渡地区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云南地质;2015年01期
2 杨仁超;李进步;樊爱萍;宗敏;张涛;;陆源沉积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沉积学报;2013年01期
3 冀青;李壮福;付雷;王盼盼;丁卓;;徐州地区山西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物源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6期
4 鲁彬;周立发;白斌;刘哲;;准噶尔盆地南缘艾维尔沟群物源与古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杨运海;;物源分析的几种方法[J];内江科技;2009年12期
6 李长民;;锆石成因矿物学与锆石微区定年综述[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9年03期
7 张宏;韦忠良;柳小明;李栋;;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的LA-ICP-MS测年[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8期
8 徐亚军;杜远生;杨江海;;沉积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3期
9 李儒峰;马永生;郭彤楼;李一超;胡剑;;云南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及地球化学的海相特征[J];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10 王健丽,赵霞飞;楚雄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沉积环境[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639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3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