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砂体叠合模式约束下的地震驱动建模
本文关键词:复合砂体叠合模式约束下的地震驱动建模
更多相关文章: 地震属性 复合砂体 砂体叠合模式 地震驱动建模
【摘要】: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如何建立更高分辨率的储层地质模型,以指导剩余油开发、新油藏的勘探开发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建模过程中充分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不同尺度的数据。地震驱动建模方法,规避了变差函数的求取,通过已有的地震数据与井数据计算转换函数并求取待估点的物性参数参与建模。这就使其在对井网稀疏的工区进行建模时,比地质统计学方法更为准确。同时由于测井数据在横向范围上的限制,使其在对井间建模时所提供的控制效果较差,而地震数据虽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广,但是纵向分辨率有限,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复杂地层难以准确控制。而地震驱动建模方法,是将测井数据与地震数据相结合,计算出符合地震信息与测井信息的伪井数据参与建模,这也使得其建模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对复杂地层描述的准确性有所提高。本文是在砂体叠合模式约束地震驱动建模流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不同围岩条件,如干扰砂体厚度不同、泥岩夹层厚度不同对砂体叠合模式约束地震驱动建模方法的影响,尝试对地震属性的应用方式做出一定改变,成功优化了砂体叠合模式的识别方法,使得地震驱动建模的方法更加遵循实际地震工区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驱动建模方法的精细度。
【关键词】:地震属性 复合砂体 砂体叠合模式 地震驱动建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1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8-9
- 1.3 论文研究内容9-11
- 第2章 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原理11-23
- 2.1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概述11-13
- 2.1.1 确定性建模方法11
- 2.1.2 随机性建模方法11-13
- 2.2 地震驱动建模方法13-23
- 2.2.1 地震驱动建模原理14-15
- 2.2.2 地震驱动建模算法分类15-18
- 2.2.3 地震驱动建模方法分类18-23
- 第3章 砂体叠合模式识别新方法23-36
- 3.1 河流相砂体叠合模式地质概念模型及地球物理模型23-26
- 3.2 基于多属性信息识别砂体叠合模式26-32
- 3.2.1 砂体叠合模式识别方法原理流程27-31
- 3.2.2 砂体叠合模式识别原算法在复合砂体中试验31-32
- 3.3 砂体叠合模式识别新方法32-36
- 第4章 复合砂体叠合模式识别的模型试验36-56
- 4.1 复合砂体后泥岩夹层厚度变化对砂体叠合模式识别的影响36-47
- 4.1.1 叠合模式上方复合砂体(1/8波长厚度)36-40
- 4.1.2 叠合模式下方复合砂体(1/8波长厚度)40-43
- 4.1.3 叠合模式上方、下方同时复合砂体(1/8波长厚度)43-47
- 4.2 复合砂体厚度变化对砂体叠合模式识别的影响47-55
- 4.2.1 叠合砂体厚度为1/16波长厚度47-49
- 4.2.2 叠合砂体厚度为1/4波长厚度49-52
- 4.2.3 叠合砂体厚度为1/2波长厚度52-55
- 4.3 小结55-56
- 第5章 复合砂体叠合模式约束下的地震驱动建模56-63
- 5.1 复合砂体叠合模式约束地震驱动建模方法流程56
- 5.2 工区概况56-58
- 5.2.1 构造区域56-57
- 5.2.2 构造特征57
- 5.2.3 储层特征57-58
- 5.3 效果对比分析58-63
-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成,周翼,谢桂生,赵志伟,邹定永;基于综合的混沌优化算法估计地震子波[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1年02期
2 肖建华;沙漠点爆炸震源产生的远场地震子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03期
3 张广智,刘洪,印兴耀;井旁道地震子波精细提取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2期
4 李国发,牟永光,王濮;交互地震子波提取技术[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云美厚,丁伟;地震子波频率浅析[J];石油物探;2005年06期
6 赵秋亮,李录明,罗省贤;基于分形方法的地震子波提取及应用[J];石油物探;2005年01期
7 黄健英;李录明;罗省贤;;基于高阶谱的地震子波估计[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刘喜武;年静波;黄文松;;利用广义S变换提取地震旋回的方法[J];石油物探;2006年02期
9 熊晓军;贺振华;黄德济;陈学华;;广义S变换在地震高分辨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年06期
10 张广智;印兴耀;刘洪;;地震子波外推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宏达;胡天跃;;基于高价统计量的多约束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于永才;王尚旭;袁三一;;部分频段地震子波提取[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国发;王万里;;基于相位主值的双谱域地震子波相位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戚鹏飞;王君恒;于永才;;对数谱平均法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鲲鹏;张学工;李衍达;;基于复倒谱匹配的地震子波估计方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吴顺和;;地震子波形成的物理过程,表达式(正演)及其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张广智;印兴耀;吴国忱;张繁昌;;应用双谱求取地震子波的相位谱[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苑书金;李承楚;;利用高阶累积量估算地震子波[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尹成;赵志伟;邹定永;;基于综合的混沌优化算法的地震子波估计[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袁三一;陈小宏;黄饶;;相对“高频”频谱低移现象研究及对地震子波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雅珍;地震分频测薄层砂体效果佳[N];中国石油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伯军;下扬子碳酸盐岩层系地震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范兴燕;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利比亚KK&YY区块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德营;时频域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杨培杰;地震子波盲提取与非线性反演[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岳延波;渤海湾盆地月海合作区块地震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单刚义;复杂地质条件地震多波照明及地震采集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葛利华;基于接收阵列的时域地震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邢磊;海洋小多道地震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侯贺晟;中国西部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10 何义中;裂缝油气储层检测与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知伟;地震子波优化提取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纪祥;基于S变换的叠前地震FVO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魏玉,
本文编号:639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3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