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福建政和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08 23:24

  本文关键词:福建政和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福建政和 闽中裂谷带 构造演化 燕山晚期 成矿作用


【摘要】:福建政和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夏褶皱系闽中裂谷带西部,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构造线主要方向为北东向。岩浆活动频繁,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更为活跃,火山岩大面积连片分布。且研究区所属的武夷山银、铅、锌、铜、金、钨、锡成矿带中的浙西南-闽中裂谷金银铅锌多金属成矿亚带,是浙西南-闽北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现了大量的多金属矿床及矿点,其中铅锌矿床及金矿床较为典型,历来被地质学家们认为是有利的成矿远景区。本文将重点从构造方面入手,通过对区内矿床的成因和成矿地质规律进行总结,对该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内矿床及矿化点主要赋存于断裂带及其次生构造裂隙带内,部分赋存于层间断裂带、褶皱滑脱带和不整合面中,分布主要受政和-大埔深断裂带、宁德三都澳-浦城观前断裂带及浦城富岭-永泰嵩口断裂带控制,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晚期是区内金、铅锌、多金属等矿床的主要成矿期。矿体形态、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一般呈脉状、透镜状、网脉状、树枝状,矿体产状基本与断裂裂隙带产状一致,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硫化物型、次为构造蚀变岩型。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脉旁围常有强弱不均、宽窄不等的蚀变带,矿化石英脉内常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伴生。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滑石化、蛇纹石化等,由于硅化程度普遍强烈,形成硅化岩或硅化角砾岩。矿床(点)的成因类型多为斑岩型、岩浆热液型矿床、层控叠改型,次为热液改造型。本文以浙江庆元-福建政和地区铜多金属矿攻关示范项目为基础,运用野外区域矿产地质调查、物探、化探等综合调查方法,对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特征重点分析,并探讨了该区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并结合研究区典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较为系统的总结了该地区构造对矿床的控制,并取得了新的认识和进展。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东岩组和龙北溪组是区域铅锌矿的含矿层位,且岩层变形变质强烈。对东岩组和龙北溪组地层所属的马面山群进行重点地层剖面测制,确定了火山岩岩石组合序列,划分了岩浆活动期次,探讨了岩浆的起源及演化。(2)以构造为主要手段,结合物化探方法,对研究区的成矿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了在政和-大埔NE向深大断裂与浦城-宁德NW向深大断裂带两侧的地层遭到不同程度的变形,形成韧性剪切带及与之相配套的线性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得出了构造对于成矿的有强烈的控制作用的认识。(3)研究区位于武夷山成矿带,浙西南-闽中断裂谷金银铅锌多金属成矿亚带上,已经发现与火山岩和中酸性斑岩有关的金、铅、锌、银等矿床(点)多处。分布大量的火山盆地,火山岩大面积出露,中酸性斑岩体也比较发育,具有成矿的潜力,并对该地区成矿前景做出了预测。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划分出区内三个重点找矿远景区:狮子岗铅锌铜矿找矿靶区、王母山金矿找矿靶区、落花洋多金属找矿靶区。
【关键词】:福建政和 闽中裂谷带 构造演化 燕山晚期 成矿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8;P6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4
  • 1.2.1 基础地质调查11
  • 1.2.2 矿产调查11-12
  • 1.2.3 综合研究12-14
  • 1.3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4-15
  • 1.4.1 研究内容14-15
  • 1.4.2 技术路线15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15-17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7-26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17-19
  • 2.1.1 闽中裂谷带17-18
  • 2.1.2 武夷隆起带18
  • 2.1.3 浙闽东火山断陷带18-19
  •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19-26
  • 2.2.1 研究区地层19-24
  • 2.2.2 岩浆岩24-26
  • 第3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26-36
  • 3.1 褶皱26-27
  • 3.2 断层27-32
  • 3.2.1 北东向断裂带28-31
  • 3.2.2 北西向断层31-32
  • 3.2.3 东西向断裂32
  • 3.3 研究区构造演化32-36
  • 第4章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36-48
  • 4.1 研究区矿产概述36-44
  • 4.1.1 区域地球物理36-38
  • 4.1.2 区域地球化学38-39
  • 4.1.3 典型矿床(点)地质特征39-44
  • 4.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44-48
  • 4.2.1 晋宁-加里东期陆内裂陷-造山发展阶段及其成矿作用44-46
  • 4.2.2 华力西-印支期准地台发展阶段及其成矿作用46-47
  • 4.2.3 燕山期濒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及其成矿作用47-48
  •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48-53
  • 5.1 成矿规律48-50
  • 5.1.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48-50
  • 5.2 矿产预测50-53
  • 5.2.1 靶区的圈定、分类及特征50-51
  • 5.2.2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51-53
  • 结论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纯;;台湾海峡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探讨[J];石油学报;1993年03期

2 李桂群,,李学伦;东海陆架外缘隆起带地质构造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3 刘应安;对中梁山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2期

4 陈德基;王思乔;范中原;李子治;陈晓秀;;丹江口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几点认识[J];人民长江;1965年02期

5 朱履喜;;上海及邻区基岩地质构造特征[J];上海地质;1984年02期

6 刘福寿;王冠荣;;旅顺地区沿岸地质构造特征及海岸类型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4期

7 康岚;罗胜富;奉行和;;论常德市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J];湖南地质;1990年01期

8 夏怀宽;许东满;雷清清;史兰斌;李如成;;朝鲜北西部地质构造特征及主要断裂活动性[J];东北地震研究;1992年03期

9 林修坤;;武平宁洋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控煤作用[J];煤炭技术;2010年04期

10 刘允良 ,刘翰;应用陆地卫星图象处理资料研究京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文利;张允华;;观音堂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特征探析[A];三门峡市第四届自然科学论文集(2002-2004)[C];2004年

2 蔡高特;潘兆龙;;某隧道地质构造特征及洞身稳定性评价[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3 胡承祖;吴瑞忠;张懋功;王成善;;藏北双湖地区地质构造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9)[C];1985年

4 张德宝;李声固;李淑香;;江西省德安县彭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5 裴放;巴燕;王朝栋;;平顶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6 韩子芳;;白银铜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初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C];1980年

7 温珍河;张训华;姚长新;尹延鸿;郭振轩;侯方辉;;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地质构造特征与演化[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邢相荣;;交口县地质构造特征分析[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名魁;肖一坤;;四川省会理县拉拉南部地质构造特征及对铁铜矿的控制作用的初步认识[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10 赵奉林;刘文德;;对积石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初步认识[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9)[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兴川 柳絮恒;海洋“淘金”四十载辛勤人生七十年[N];科技日报;2005年

2 冯海波 钮海东;三大转折成就精彩人生[N];广东科技报;2006年

3 吴丹;四川的矿泉水 市民请放心喝[N];成都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壹;淮南舜耕山断裂泉山段地质构造特征[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才伟;福建政和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闫昆;淮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与环境效应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冯超;摩天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廖驾;云南绿春牛孔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任文清;陕西勉略宁三角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D];西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642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42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a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