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成因
本文关键词: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碳同位素系列 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 页岩气 煤成气 成因
【摘要】: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类型有3种:随烷烃气分子碳数递增,δ13 C值依次递增称为正碳同位素系列,是有机成因原生烷烃气的一个特征;随烷烃气分子碳数递增,δ13 C值依次递减称为负碳同位素系列;不按以上2种规律而出现不规则增减则称为碳同位素倒转。负碳同位素系列又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2种。原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是无机成因的;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是正碳同位素系列经次生改造来的,出现在过成熟的页岩气和煤成气中。关于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成因的观点繁多,包括:二次裂解、扩散、过渡金属和水介质在250~300℃范围内发生氧化还原作用导致乙烷和丙烷瑞利分馏等。详细研究对比后发现不论页岩气或者煤成气,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仅出现在过成熟页岩或源岩区,在成熟和高成熟页岩或者源岩区未见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由此得出过成熟或者高温(200℃)是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主控因素下可由二次裂解、扩散或者乙烷和丙烷瑞利分馏的一种或几种方式促使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的形成。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碳同位素系列 次生型负碳同位素系列 页岩气 煤成气 成因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勘探重大科技项目“中国煤成气地球化学与成藏机制规律研究”(编号:2014B-0608)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 引言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按其分子中碳数相互关系有一定排列规律:若随烷烃气分子碳数递增,δ13C值依次递增(δ13C1δ13C2δ13 C3δ13 C4)称为正碳同位素系列,是有机成因烷烃气的一个特征;随烷烃气分子碳数递增,δ13 C值依次递减(δ13 C1δ13C2δ13 C3δ13 C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维成;碳同位素分析的标定方法[J];核物理动态;1991年01期
2 卢双舫;李吉军;薛海涛;黄光玉;徐立恒;;碳同位素分馏模型比较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年07期
3 季东;关平;肖玉雄;廖永胜;;原油极性分离法及其对解释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的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4 王传远;车桂美;盛彦清;李延太;秦志江;;碳同位素在溢油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7期
5 王东良;马成华;李剑;李志生;张英;王义凤;李谨;;取样装置对天然气碳同位素检测结果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6 孙春叶;毛治超;;国产碳同位素标样的稳定性实验分析[J];科技风;2012年19期
7 冉敏;杨奇丽;张晓森;;中亚哈萨克斯坦西部过去~30000年以来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8 W.J.Stahl;李明喜;;烃类勘查中的碳同位素方法[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2年11期
9 程伟基;碳同位素与矿物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3期
10 林立青,陈宗义,万惠琴,徐爱萍,凌佑纯;菜园子菱铁矿床氢、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贵州地质;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传明;;华南埃迪卡拉纪碳同位素变化的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云怒;翁承文;侯建平;;碳同位素浓缩演示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3 T.Yamaguchi;A.Ozawa;M.Chiba;R.Kanungo;T.Kato;K.Katori;K.Morimoto;T.Ohnishi;T.Suda;Y.Yamaguchi;A.Yoshida;K.Yoshida;H.Toki;N.Nakajima;I.Tanihata;;丰中子碳同位素反应碎片纵向动量分布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丽;曹春辉;王广;徐义;;特定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系统中的氧化反应装置的研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5 关平;王玉斌;;四川西部沉积物中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环境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廖永胜;李钜源;李祥臣;卫英杰;王宝山;曹智;陶军明;;生化模拟和高温合成模拟生成烃气的碳同位素分馏探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李钜源;卫英杰;李祥臣;王宝山;曹智;;原油及岩石可溶有机质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李海涛;吴沿友;;基于碳同位素分馏基础上的微藻碳汇能力估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曹长群;王伟;沈树忠;郑全锋;;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不同沉积相区的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和地质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把立强;李广友;;凝析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通讯员 江其勤 把立强;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新方法问世[N];中国石油报;2005年
2 华义;史前“蘑菇”高达6米以上,有科学家认为是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王文;地球正处于千年来飓风高发期[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4 记者 董映璧;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N];科技日报;2007年
5 记者 顾钢;区分生态奶和普通奶有新法[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2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3 帅燕华;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与地质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超;过去11.5ka以来的北疆阿勒泰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曹群;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及其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徐庆霞;有机质成气过程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胡庆;贵州安顺新民剖面晚二叠世碳同位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5 黄光玉;库克油页岩和木质煤成气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6 李小霞;峡东似人山—丁白剖面陡山沱组碳同位素变化及其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陈文斌;微生物发酵碳同位素分馏机理的研究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13年
8 李吉君;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9 徐立恒;天然气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及其在徐家围子地区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10 马睿;河南栾川鸡冠洞现代监测与岩溶系统碳同位素运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3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4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