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本文关键词: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信宜-廉江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发震构造 活动性分段 最大潜在地震
【摘要】:信宜-廉江断裂带是广东西部一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带,本文所指的西南段即为新安镇以南的南小段,该断裂带走向40°~70°,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为60°~75°,表现为正断或逆断的性质。在该断裂带附近发生过61/2级地震和6级地震。这两次中强地震是否具有相应的发震构造及其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有多大?这是附近开展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的活动性。该研究不仅对工程选址、地震区划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应用价值,也对深化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首先通过两排、十四个钻孔和编录,揭示了九洲江平原第四纪地层发育特征;其次,通过地质调查及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揭示了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具有分段特征;最后,基于小地震重新定位震源深度数据和相对活动性分段,从构造演化角度建立了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震级评估概念模型,并结合历史地震核查资料评估未来最大潜在地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九洲江冲积平原第四系划分与沉积环境(1)基于16个电子自旋共振样品和3个14C样品的年代测定,给出了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分层年代。通过27个孢粉样品分析,初步获得了第四纪发育特征,为进一步开展九洲江平原地区第四系研究以及东南沿海盆地地层对比提供了资料与数据。(2)南、北两排钻孔中的淤泥质黏土孢粉组合分析表明,南、北两排钻孔中的淤泥质黏土均为沼泽或湖相成因,为相对温暖的玉木冰期间冰阶(30~50 ka)的产物,与雷州半岛北部发现的这一气候变化具有相似性,对东南沿海古气候对比研究有参考价值。(3)钻孔中更新世中晚期与晚更新世中晚期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与雷州半岛及广西、广东交界的沿海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一次相对短暂的准剥夷作用过程具有一致性。2.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1)西支断裂在廉江城北断裂剖面处显示有断层泥,结合测年数据,显示中更新世早期(576ka)有过地表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东支断裂自沙井以南的基岩区段落在沙井剖面发育有断层泥,测年结果表明,该段落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348ka),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横山-田头仔一带断裂带隐伏于第四系,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田头仔村剖面P2)到中更新世早期(横山镇剖面P1)。依据观测资料及断裂几何形态,并考虑相对活动性分段保守给出了分段的长度分别为21km,24km和25km。(2)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隐伏断裂断错了第四系下部地层。由横山镇钻孔联合剖面推断,断裂在中更新世早期时段内的正倾滑速率为0.1mm/a。由田头仔村钻孔联合剖面推断,断裂在早更新世中-晚期时段内的正倾滑速率为0.013mm/a。3.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发震构造判别(1)基于小地震重新定位震源深度数据和相对活动性分段,从构造演化角度建立了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震级评估概念模型。(2)综合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震级评估概念模型及历史地震核查资料评估未来最大潜在地震评为6.5级。
【关键词】:信宜-廉江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发震构造 活动性分段 最大潜在地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2.3;P31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前言11-16
-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11-13
- 1.2 研究思路13
- 1.3 论文难点13-14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14-16
- 第二章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16-24
- 2.1 地质构造演化16-17
- 2.2 新构造运动特征17-21
- 2.2.1 构造地貌特征17-18
- 2.2.2 晚新生代以来地层与岩浆岩发育特征18-19
- 2.2.3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19-21
- 2.3 主要断裂展布及其活动性21-22
- 2.4 地震分布及其与断裂的关系22-24
- 第三章 九洲江冲积平原第四系划分与沉积环境24-43
- 3.1 断裂沿带第四系发育概况24-26
- 3.2 钻孔揭示的第四系及时代26-38
- 3.2.1 南部田头仔村钻探剖面岩性地层划分30-32
- 3.2.2 九洲江冲积平原中南部横山镇地区岩性地层划分32-35
- 3.2.3 孢粉分析35-38
- 3.3 九洲江冲积平原第四系沉积环境38-42
- 3.3.1 田头仔村钻孔地层揭示的第四系沉积环境39-40
- 3.3.2 横山镇钻孔揭示的第四系沉积环境40-41
- 3.3.3 淤泥质黏土的沉积环境41-42
- 3.3.4 中更新世中晚期的沉积间断42
- 3.4 小结42-43
- 第四章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43-77
- 4.1 基岩区断裂活动特征43-52
- 4.1.1 西支断裂44-47
- 4.1.2 东支断裂47-52
- 4.2 覆盖区断裂活动特征52-73
- 4.2.1 隐伏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52-56
- 4.2.2 隐伏断裂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56-73
- 4.3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分段73-75
- 4.3.1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73-74
- 4.3.2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分段方案讨论74-75
- 4.4 小结75-77
- 第五章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发震构造判别77-95
- 5.1 发震构造的涵义及与其相关概念77-79
- 5.1.1 鉴定发震构造的起始震级77-78
- 5.1.2 鉴定发震构造的构造活动时段78
- 5.1.3 发震构造的震级分档78-79
- 5.2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原则与方法79-87
- 5.2.1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研究现状79-81
- 5.2.2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原则81
- 5.2.3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判别方法81-87
- 5.3 1605年廉江 6~1/2 级地震的核查87-89
- 5.3.1 1605年7月 19日廉江地震震中位置的核查88
- 5.3.2 1605年7月 19日廉江地震震级的核查88-89
- 5.4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评估89-93
- 5.4.1 断裂活动性演化、分段及最大震级评估概念模型89-93
- 5.4.2 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最大潜在地震评估93
- 5.5 小结93-95
- 第六章 认识与讨论95-97
- 6.1 主要认识与进展95-96
- 6.2 论文不足之处96-97
- 参考文献97-104
- 致谢104-107
- 附录107-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甘孜6.0级地震控震和发震构造讨论(摘编)[J];四川地震;1983年01期
2 林锦华,游良斌;福州南郊3.5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福建地震;1999年03期
3 史志刚;雷中生;袁道阳;刘兴旺;;1306年宁夏固原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4 史志刚;袁道阳;李廷栋;耿树方;雷中生;刘兴旺;何文贵;金卿;;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科技导报;2013年12期
5 王华林;;公元前70年诸城——昌乐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刊;1990年03期
6 秦保燕,刘武英;发震构造类型与震型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1期
7 李传友,汪一鹏,张良怀,李志田,李春风;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8 万波;岫岩-海城5.6级地震地震地质背景及其发震构造[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2期
9 钟贻军,任镇寰;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4期
10 雷中生;袁道阳;葛伟鹏;何文贵;刘兴旺;;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J];地震地质;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镇寰;钟贻军;;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环文林;时振梁;张晓东;;1604年泉州海外7(1/2)级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3 刘白云;袁道阳;邵延秀;张波;牛延平;;1654年天水南8.0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石伟;张立忱;张永刚;张天雷;刘长生;;2009年黑龙江安达4.5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裕明;;关于弥散地震问题[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荣代潞;李亚荣;;玉门5.9级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和发震构造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相宁;;谈印尼9级、8.7级与中国8.1级发震构造体系[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时若;;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发震构造的厘定条件及力学机理探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魏柏林;;发震构造的一种新型式——转换破裂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10 孙岩;;江苏溧阳地震的发震构造[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明;发震构造位于映秀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长虹;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破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章龙胜;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发震构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2 沈得秀;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3 王健;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冷崴;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综合判定[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刘白云;甘东南地区两次8级历史疑难地震发震构造与发震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2年
,本文编号:652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5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