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辽河坳陷双台子地区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15 05:00

  本文关键词:辽河坳陷双台子地区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双台子地区 沙三段 致密砂岩储层 沉积特征 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综合评价


【摘要】:辽河坳陷双台子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油气显示活跃,勘探潜力大,但受埋深等多种因素限制,沙三段致密储层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开展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对丰富岩性油气藏和致密油气成藏理论和指导下步勘探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双台子地区沉积演化着手,通过实验室岩心观察与常规测井相识别,确定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及湖底扇沉积亚相,其中沙三上时期主要形成三角洲-湖底扇-湖泊沉积,沙三中时期形成湖底扇沉积,沙三下时期则形成浅湖相、湖底扇沉积。同时根据连井相分析相体在井间及纵向上变化规律,对沉积相控制作用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研究区砂体分布受古地貌和同沉积断裂控制,沙三下时期受古地貌控制明显,沙三中及沙三上时期同沉积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砂体沿同沉积断裂带呈扇形展布。同时在单井相与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资料,对沙三段各亚段沉积微相进行详细分析,并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为后期确定储层特征奠定基础。根据前文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确定目的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石英为主,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通过研究区薄片分析,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划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复合孔和裂缝4类,得到沙三段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多表现为大孔及中孔,孔喉分选差,空间分散数量不均一的特征,孔隙度一般为5~10%,渗透率一般为1~10md。通过试油法、孔渗分析法和渗透率与喉道中值半径结合分析法对双台子地区沙三段储层下限值进行标定,其中以3500m为界限,浅部地层内有效储层孔隙度以7%为界,深部地层内有效储层孔隙度以6%为界。基于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及实际油田生产资料,将研究区储层质量进行划分,有利区多分布在湖底扇中扇前缘亚相内,其中沙三中及沙三下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层位。
【关键词】:双台子地区 沙三段 致密砂岩储层 沉积特征 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3
  • 0.1 目的意义8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0.2.1 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8-10
  • 0.2.2 研究区勘探现状10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10-11
  • 0.3.1 主要研究内容10-11
  • 0.3.2 研究思路11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11-13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13-20
  • 1.1 构造演化概况13-17
  • 1.1.1 地层单元划分13
  • 1.1.2 反射波组特征13-14
  • 1.1.3 断裂特征14-16
  • 1.1.4 盆地构造演化16-17
  • 1.2 地层及层序特征17-20
  • 1.2.1 地层发育特征17-19
  • 1.2.2 层序划分19-20
  • 第二章 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模式20-39
  • 2.1 岩石相类型20-22
  • 2.1.1 岩石相类型划分20-21
  • 2.1.2 岩石相常规测井识别21-22
  • 2.2 沉积相类型22-25
  • 2.2.1 中扇辫状沟道微相23-24
  • 2.2.2 中扇辫状沟道侧缘微相24
  • 2.2.3 中扇辫状沟道前缘微相24-25
  • 2.2.4 外扇亚相25
  • 2.3 连井沉积相特征25-28
  • 2.3.1 NW-SE-1 剖面特征25
  • 2.3.2 NE-SW-1 剖面特征25-28
  • 2.4 沉积相控制因素28-33
  • 2.4.1 同沉积断层对辫状沟道的控制作用29-30
  • 2.4.2 古地貌特征对辫状沟道的控制作用30-33
  • 2.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33-37
  • 2.6 沉积模式37-39
  • 第三章 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39-46
  • 第四章 储层特征46-63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46-49
  • 4.1.1 岩石类型及结构特征46-48
  • 4.1.2 岩石骨架成分及其特征48
  • 4.1.3 填隙物成分及其特征48
  • 4.1.4 岩石矿物学相关特征48-49
  • 4.2 储层成岩特征49-56
  • 4.2.1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49-54
  • 4.2.2 成岩作用阶段及成岩相54-56
  • 4.3 储层微观孔隙特征56-63
  • 4.3.1 孔隙类型58
  • 4.3.2 孔隙结构特征58-63
  •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63-74
  • 5.1 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63-67
  • 5.1.1 储层物性特征63-64
  • 5.1.2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64-67
  • 5.2 储层物性下限67-70
  • 5.2.1 有效储层下限分析67-70
  • 5.2.2 储层类型划分标准70
  • 5.3 储层综合评价70-74
  • 结论74-75
  • 参考文献75-80
  • 致谢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顺社;魏炜;魏新善;赵会涛;刘晓鹏;;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表征及发展趋势[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9期

2 陈晓华,陈昭国;致密砂岩储层损害与保护现状综述[J];四川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3 张哨楠;;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成因和讨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1期

4 杨建;曾立新;彭钧亮;陈香;;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定向实验技术研究[J];钻采工艺;2011年05期

5 石道涵;张兵;何举涛;蒋廷学;蒲春生;;鄂尔多斯长7致密砂岩储层体积压裂可行性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刘天定;赵太平;李高仁;石玉江;;利用核磁共振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孔径分布的改进方法[J];测井技术;2012年02期

7 季哲;胡峰;曹雪娇;;山西临汾区块太原组致密砂岩储层影响因素研究[J];内江科技;2014年04期

8 张纪智;陈世加;肖艳;路俊刚;杨国平;唐海评;刘超威;;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5期

9 邓晓航;田刚;谭伟;唐启银;;利用测井技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裂缝[J];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01期

10 赵永刚;潘和平;李功强;骆淼;;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测井识别[J];现代地质;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司文朋;狄帮让;魏建新;;部分饱和致密砂岩储层物理模型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谢渊;王剑;谢正温;王生朗;李春玉;罗建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2、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崔利凯;孙建孟;;基于数字岩心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渗流特性多尺度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多立;吐哈油田稳中求进促油气上产[N];中国石油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蔡s,

本文编号:676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76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b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