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早白垩世隆升的沉积学响应
本文关键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早白垩世隆升的沉积学响应
更多相关文章: 祁连山隆升 白垩系 层序地层 沉积学响应 兰州盆地
【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在早白垩世期间发生明显隆升,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白垩纪特殊行星风系的影响,在山前盆地中沉积了一套特殊的碎屑岩序列。兰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完整,虽然局部被第四系覆盖,但总体出露良好,其特殊的相序单元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的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对研究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及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盆地下白垩统为河口群,可以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S.1—S.5),包括LAST和HAST两个非常规体系域,冲积扇和河流相粗碎屑沉积构成三级层序的LAST单元,HAST单元由湖泊相细碎屑地层组成。河口群上部地层发育的风成砂岩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祁连山隆升造成的"焚风效应"产物,对研究祁连山的阶段性隆升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晚白垩世之交,祁连山开始快速强烈隆升,兰州盆地整体抬升为剥蚀区,导致研究区缺失上白垩统。因此,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特殊的层序地层序列,不仅是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的物质记录,还为研究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关键词】: 祁连山隆升 白垩系 层序地层 沉积学响应 兰州盆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3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1121268)~~
【分类号】:P539.2
【正文快照】: 0引言受地幔柱或深部热隆起的控制,以及燕山运动远程应力的影响[1],早白垩世祁连地区为伸展构造背景,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2-6],并沉积了特征迥异的早白垩世地层[7-10]。前辈学者对祁连山地区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在沉积盆地充填[11-16]和构造演化[17-22]等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护军;秦岭的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J];西北地质;2005年01期
2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3 向芳;李志宏;王成善;朱利东;刘顺;;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09年09期
4 张绪教;何科昭;;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J];地质通报;2012年Z1期
5 王国灿;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6 王国灿;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2期
7 王成善,丁学林;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8 王国芝,王成善,刘登忠,刘树根;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4期
9 陈正乐,王小凤,冯夏红,Michael Poage,陈宣华,马天林,王长秋;稳定同位素在山脉隆升历史重建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10 柏道远;黄建中;孟德保;马铁球;王先辉;张晓阳;陈必河;;湘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山体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研究[J];地球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霜;唐玉虎;方小敏;宋春晖;高军平;朱强;;青藏高原北部早期隆升与环境效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迟效国;;青藏高原脉动隆升的数值分析[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袁万明;;安徽省黄山山体的隆升与剥露[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蔡雄飞;顾延生;;昆仑山何时开始隆升的一系列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袁道阳;李大明;;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肖序常;李廷栋;陈炳蔚;刘训;潘桂棠;;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其对大陆变形的影响[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7)[C];1994年
7 袁万明;董金泉;汤云晖;保增宽;;新疆阿尔泰地区隆升剥蚀与地质热历史[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王宗秀;李涛;柳永清;;北天山新生代板内造山的隆升历史[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9 石许华;王二七;王刚;樊春;刘静;;金沙江水系下切与玉龙-哈巴雪山顶峰的隆升[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李海兵;杨经绥;;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洁尉;青藏高原中部始新世已隆升接近最高点[N];广东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梁均贵 通讯员 李述武 胡安慰;观测青藏高原块体隆升移动变化[N];湖北日报;2003年
3 李斌;260万前我国气候格局“大势已定”[N];大众科技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昌亮;基于砂箱模拟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机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刘护军;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东秦岭的隆升[D];西北大学;2004年
3 吴堑虹;大别造山带后造山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4 王勇;最近1.2Ma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6年
5 林秀斌;六盘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建星;吕梁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7 张世民;忻定盆地第四纪断块活动分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8 龚明权;新生代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妮;四川盆地北缘构造热演化史与中—新生代隆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琴;黔北—川南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沉降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鸣;西藏高原始新世与现今两期应力场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李世杰;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亓亮;西秦岭中新生代的造山作用及隆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刘兵;碎屑矿物年代学对佳木斯隆起隆升时间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0年
7 黎兵;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的沉积记录与地貌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李春辉;藏东南(中甸)区域隆升动力模型:地球化学和热年代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徐华;小兴安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张广平;广东省中生代典型侵入岩隆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2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9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