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现今非均匀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现今非均匀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 应力场反演 应力场非均匀性 震源机制
【摘要】: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是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板块俯冲碰撞的动力作用区,是全球俯冲带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基于EHB地震目录,对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18.5°S—28.5°S)区域进行平面拟合,得到该范围内俯冲带走向约为196°,倾角约为48°;利用该俯冲带研究区域内Global CMT目录,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进行区域应力张量反演,得到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研究区内精细的应力图像.结果显示:(1)俯冲带浅部(60~300km)应力结构非均匀特征明显,主应力轴倾伏角变化多样,并且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在24°S左右发生明显偏转,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洋底构造路易斯维尔海链俯冲有关;(2)中部(300~500km)最大主压、主张应力轴由北向南逐渐发生偏转,这可能与由北向南流动的地幔流对俯冲板片产生推挤作用有关,并且这种推挤作用向南逐渐减弱;(3)深部(500~700km)最大主压应力轴沿俯冲方向分布;(4)本文的结果还发现了主俯冲带深部西侧"偏移"板片与主俯冲带应力结构不同,表明"偏移"板片与主俯冲带是分离的.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 应力场反演 应力场非均匀性 震源机制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创新项目团队资助计划)(ZY20110101) 河北省地震科技星火计划(DZ20140101002) 河北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2004;Syracuse and Abers,2006;Fukao and Obayashi,1 引言2013;张浪平等,2013,2014).随着应力反演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利用地震全球俯冲带动力学作为板块构造学、地球动力观测资料反演俯冲带应力场的研究,同样成为了俯学、地震学等学科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广顺;李英杰;;俯冲带环境物质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2 周留煜;;大洋板块俯冲带角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2年01期
3 姜辉;邓志辉;高祥林;陈梅花;杨竹转;;日本俯冲带地震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4 Evgenii Sharkov;Valentin Eroshenko;孟庆丽;;俯冲带岩浆生成的热力学和物理特征[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5 I.Selwyn Sacks;王喜臣;;俯冲带中的温度和熔融[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6 怀斯;王沛;;俯冲带大地震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9期
7 宋茂双,谢鸿森,徐有生;俯冲带的热结构研究进展[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2期
8 刘顺;龙门山陆内俯冲带形成机制探讨[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9 黄德志,高俊,戴塔根;俯冲带流体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J];地学前缘;2001年03期
10 Schellart W P;陈志豪;李家彪;;板片宽度控制下的俯冲带演化及差异性[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斯奇;石耀霖;;喜马拉雅俯冲带温度场二维有限差分法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宁杰远;臧绍先;;汤加和日本海俯冲带深部形变和应力场特征的数值模拟[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臧绍先;宁杰远;景志成;;西太平洋俯冲带流变结构的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克亮;魏东平;;基于速度边界层的俯冲带运动学热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刘建华;刘福田;胥颐;刘劲松;;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的形貌特征及动力学状态探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石耀霖;葛社民;;巴巴多斯俯冲带增生复合体的热演化[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臧绍先;宁杰远;徐飞;;俯冲带深部运动状态及应力场的数值模拟[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陶仁彪;张立飞;;低温俯冲带还原性含碳流体中的无机碳氢化合物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王曙光;宁杰远;;地幔橄榄石非均匀成核率方程的修正及其对俯冲带流变结构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宁杰远;臧绍先;;日本海俯冲带的热结构及热源的影响[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姜辉;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2 段永红;中国东北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尚继宏;马尼拉海沟中北段俯冲带特征对比及区域构造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刘鑫;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构造特征及其对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夏琼霞;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彦春;俯冲带地震动特性及衰减规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徐永江;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中的元素活动性[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92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9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