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关键词: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川滇地块东边界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大凉山断裂带
【摘要】: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存在多个7级地震空段,一直是地震学者极为关注的地区。本论文拟通过该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的研究,为强震中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论文使用2009年1月-2015年6月的地震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求得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18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该区域98个全球矩心矩张量解,在此基础上采用区域阻尼应力反演方法,获得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应力场空间分布。通过分析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及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几个认识:研究区域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川滇地块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和小江断裂上及大凉山断裂上地震震源机制解为左旋走滑型,昭通、莲峰断裂带中西段为右旋走滑型,马边-盐津断裂、峨边—烟峰及昭通、莲峰断裂带的东段为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区域应力场空间分布表明,沿川滇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和小江断裂带由北向南,主压应力水平方向由北西西方向逐渐转向北西向,但主压应力轴方向与东边界断裂走向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不变;川滇块体内部、川滇块体东边界及大凉山断裂上应力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大凉山断裂带上的应力场与大凉山次级块体东边界应力场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推测,鲜水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作为川滇块体的东边界可能更为合适。
【关键词】:川滇地块东边界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大凉山断裂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引言8-14
- 1.1 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9-12
- 1.3 研究内容12-14
- 第二章 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14-18
- 第三章 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反演18-51
- 3.1 CAP方法基本原理18-21
- 3.2 数据资料搜集21-23
- 3.3 利用CAP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23-51
- 3.3.1 CAP自动反演流程23-24
- 3.3.2 数据的预处理24
- 3.3.3 格林函数的生成24-27
- 3.3.4 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27-51
- 第四章 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应力场反演51-58
- 4.1 阻尼区域应力反演基本原理52-54
- 4.2 阻尼区域应力反演54-58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58-68
- 5.1 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58-63
- 5.1.1 川滇地块东边界及周边断裂带58-61
- 5.1.2 震源机制解的深度分布特征61-62
- 5.1.3 震源机制解的P、T轴空间分布特征62-63
- 5.2 应力场空间空间分布特征63-65
- 5.3 主要结论与认识65
- 5.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65-68
- 参考文献68-76
- 致谢76-78
- 作者简历78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重新测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年05期
2 温增平;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4期
3 刘旭宙;2001年7月11日甘肃镜铁山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3期
4 魏亚玲,陈天长,陈银;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J];四川地震;2001年04期
5 刘旭宙;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4期
6 龙思胜,陈银;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近期7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四川地震;2003年02期
7 薛军蓉,李峰,王育;三峡水库蓄水初期9次微震震源机制解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2期
8 胡新亮,刁桂苓,马瑾,李雪英,高景春,王勤彩;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銵,鋽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J];地震地质;2004年02期
9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10 赵永海,陈永花;青海省久治县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高原地震;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忠淮;汪素云;高阿甲;郭瑛;;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的重新测定和审编[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伟文;倪四道;;使用短周期波形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陈天长;程万正;李桂芳;;由多个震源机制解联合确定的震区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蔡永恩;何涛;王仁;;震时震源应力场的特征与震源机制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李垠;陈俊华;张卫华;孙伶俐;;震源机制解分析方法的探讨[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墩;姚运生;薛军蓉;陈俊华;宋琛;;三峡水库重点监视区蓄水后地震震源机制解研究[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彦;;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梅秀苹;杨立明;;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地震预测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丽;利用地震波波形拟合方法研究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2007)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D];云南大学;2016年
2 李君;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6年
3 任枭;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5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徐长朋;长江三峡库区水库诱发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7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8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9 王强;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10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710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71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