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船坑—铜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岩浆成矿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赣东北船坑—铜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岩浆成矿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赣东北 船坑—铜山铜矿 推覆构造 同构造岩浆 成矿作用
【摘要】:船坑—铜山推覆构造及其所处的赣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并紧邻华夏板块西北缘的武夷山隆起带,属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的结合部位。该区自中侏罗世以来受到东亚岩石圈大规模的板块运动的影响,中生代推覆构造和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同时导致一系列不同类型成矿作用的发生。为了查明研究区推覆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之间的时空关系,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全面了解推覆构造基本变形特征,分析推覆构造基本结构、变形及运动学等特征,及讨论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并对船坑—铜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形成背景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铜山-船坑矿区受控于一条以中石炭统至下三叠统所组成的中侏罗世推覆体,推到下侏罗统林山组地层之上。推覆—倒转—岩浆侵入过程中沿岩性差异面发生的顺层滑脱构造是最直接的控矿构造也是矿化富集的空间。(2)矿区成矿岩体石英二长斑岩的年龄为170 Ma左右,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也在170~175 Ma之间,可推断推覆构造活动与成矿岩浆的侵入几乎为同生关系,岩浆属同构造岩浆。(3)石英二长斑岩的性质为高钾钙碱性,构造环境判别为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环境,成矿背景是在东南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产生的。水平挤压的环境导致地壳增厚,诱发了深部岩石重熔,并沿着推覆面和滑脱构造上升侵位。(4)船坑—铜山铜矿成矿年龄与德兴铜矿多个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为燕山早期产物,且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相同,表明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岩浆成矿体系,暗示赣东北地区在燕山期存在大规模的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关键词】:赣东北 船坑—铜山铜矿 推覆构造 同构造岩浆 成矿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8;P6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前言9-15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2.1 赣东北地区逆冲推覆构造10
- 1.2.2 同构造岩浆10-12
- 1.3 存在问题12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2-13
- 1.4.1 研究内容12
- 1.4.2 研究方法12-13
- 1.5 主要工作量13-15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15-25
- 2.1 大地构造背景15
- 2.2 地层15-19
- 2.2.1 中元古界地层16
- 2.2.2 下古生界地层16-17
- 2.2.3 上古生界地层17
- 2.2.4 中生界地层17-18
- 2.2.5 新生界地层18-19
- 2.3 岩浆岩19-20
- 2.3.1 岩浆岩时空分布及类型19
- 2.3.2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19-20
- 2.4 区域推覆构造格局20-25
- 第三章 船坑—铜山推覆构造特征25-33
- 3.1 推覆体结构特征26
- 3.2 外来岩系变形特征26-28
- 3.3 原地岩系变形特征28-31
- 3.4 推覆构造运动方向及应力场研究31-32
- 3.4.1 运动方向31
- 3.4.2 应力场研究31-32
- 3.5 推覆时代32-33
- 第四章 同构造侵入岩基本特征33-39
- 4.1 同构造侵入岩类型及空间分布33-34
- 4.2 同构造侵入岩基本特征34-35
- 4.2.1 岩石学特征34-35
- 4.3 地球化学特征35-38
- 4.3.1 主量元素特征35-36
- 4.3.2 微量元素特征36-38
- 4.4 成岩年代学研究38-39
-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39-47
- 5.1 铜山铜矿39-41
- 5.1.1 矿石物质组成39-40
- 5.1.2 矿体特征40
- 5.1.3 围岩蚀变特征40-41
- 5.2 船坑铜矿41-42
- 5.2.1 矿石物质组成41-42
- 5.2.2 矿体特征42
- 5.3 船坑—铜山矿区控岩控矿构造研究42-46
- 5.3.1 成矿岩体侵入方式42-44
- 5.3.2 控岩控矿构造44-46
- 5.4 同构造侵入岩与船坑—铜山铜矿的关系46-47
- 第六章 推覆构造形成背景及其与成岩成矿的关系47-49
- 第七章 结论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自X;周朝根;;安徽的推覆构造[J];中国区域地质;1986年02期
2 关玉祥;黄耀明;陶建华;;初论福建推覆构造[J];福建地质;1989年01期
3 马杏垣;;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序)[J];矿物岩石;1996年04期
4 王运生,王士天;云南剑川-鹤庆一带新生代推覆构造成因机制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于苏俊;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的几何特征及应变分析[J];矿物岩石;2000年04期
6 王新亮,胡凤翔,李玉玺,熊煜;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推覆构造[J];中国地质;2002年02期
7 施泽进;阿尔金南缘咸水泉推覆构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陶建华;陈福龙;;福建推覆构造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3期
9 李占奎;丁燕云;;大巴山推覆构造特征的探讨[J];物探与化探;2007年06期
10 姚永仲;张世涛;胡光英;;祥云推覆构造地质背景[J];有色金属设计;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虎;施华生;徐国泉;;宁镇山脉的推覆构造与褶皱[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85年
2 孙竞雄;韦国钧;;江苏西南部茅山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85年
3 朱广明;;徐州地区的推覆构造[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辑)[C];1988年
4 薛虎;;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讨会[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C];1986年
5 梁继涛;;皖南地区推覆构造初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85年
6 秦元喜;张良筹;施华生;;浙江西北部推覆构造浅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85年
7 周松源;姚秋昌;;南鄱阳坳陷推覆构造分析[A];2006年浙江省地质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袁正新;黄富强;朱应华;;粤西云浮-罗定推覆构造带的确定及其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8年
9 王建平;杨玉东;;内蒙大青山地区的冲断和推覆构造[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4)[C];1983年
10 温龙新;王冰;;新集井田推覆构造F_(02)断层分布特征[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河南省地矿局第十一地质队 付宗昌;推覆构造地带是找煤的有利地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卢和举;地质找矿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全胜;武夷山东麓中生代推覆构造与铁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吕良冀;闽西南及邻区中生代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关系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田玉山;黑龙江省北部巨型推覆构造和金矿预测[D];吉林大学;2008年
4 谭锡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越;江西永平—石塘推覆构造及龙头岗矿区控矿构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黄玉凤;湘中坳陷推覆构造找煤及其资源量估算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汪佩佩;蚌埠凤阳地区推覆构造特征及年代学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卢俊浩;赣东北船坑—铜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其与岩浆成矿的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吕良冀;福建大田广平推覆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胡光英;祥云推覆构造地质特性及动力学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韩文文;龙门山北段三堆地区推覆构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张旭;闽西南九峰岐—龙宫山推覆构造及其控矿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彭雪;湘东北浏(阳)醴(陵)地区推覆构造特征及找煤前景探讨[D];中南大学;2014年
10 连芸;太湖地区地质构造的遥感技术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6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2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