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新世龙门山南段斜向逆冲作用和区域应力场转换
本文关键词:晚上新世龙门山南段斜向逆冲作用和区域应力场转换
更多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 龙门山 斜向逆冲作用 构造应力场转换 地壳缩短
【摘要】:2008年汶川地震(Mw 7.9)同震滑移结果表明,今地壳缩短为近EW向,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斜交。这一斜向逆冲作用的准确起始时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基于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背斜区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建模,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数据,确定了晚新生代存在NE向和近NS向2期构造变形。120km长的NS向构造切割了NE向构造,表明近NS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晚。山前大邑和邛西背斜区近NS向断层和褶皱的活动,均反映了龙门山南段局部或区域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转换过程,渐新世—早上新世的NW—SE向转变为晚上新世—全新世的近EW向。龙门山南段山前发育的NS向构造和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均反映出青藏高原东缘最新的EW向地壳缩短过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 斜向逆冲作用 构造应力场转换 地壳缩短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0218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225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15M571079、2016T90121)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1.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荣章,徐锡伟,王峰,李建平,计凤桔;阿尔金构造系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逆冲活动[J];地震地质;2005年03期
2 J.P.Platt;刘俊来;;斜向汇聚的力学[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3 崔军文,李朋武,张晓卫,陈文;东昆仑阿其克库勒湖地区的逆冲扩展作用[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4 张宗命,胡明;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构造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5 林亨才;陈斯盾;;尤溪东华地区逆冲推覆体构造特征[J];福建地质;1992年03期
6 马金龙;高春文;;绥滨坳陷早白垩世末逆冲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5期
7 李文勇;;三门峡-宝丰控煤逆冲断裂构造带地球化学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3期
8 戚国伟;张进江;王新社;郭磊;;内蒙古大青山中生代逆冲-伸展构造格局及空间关系[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9 陈柏林;王春宇;崔玲玲;;河西走廊西段南北向左行逆冲活动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9年07期
10 王同和;中国西部油气区逆冲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J];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军文;张晓卫;史金松;李朋武;郭宪璞;丁孝忠;;收缩型盆-山构造的数值模拟(一):计算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崔军文;李朋武;李莉;;青藏高原的扩展构造[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俊峰;济阳坳陷中生代断层活动及油气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永刚;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赵朋;肃北地区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3 李寒滨;辽西凌源—建平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变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859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5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