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表征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
本文关键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表征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
更多相关文章: 真武油田 戴南组二段 数据包络分析 非均质指数 储层非均质性
【摘要】:以江苏省扬州市真武油田戴南组二段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非均质指数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性。以各小层作为表征单元,以全区井各小层储层属性参数构成评价群体以确定数学模型,并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8个参数进行线性规划模型求解。研究结果表明:真武油田戴南组二段砂岩分布范围内非均质指数主要分布在0.5~0.9之间,呈现中等—较强的非均质性,且非均质指数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展布有较好的相关性;非均质指数对注水开发效果有直接影响,非均质指数大对应的吸水强度较大,驱油效率就越高;非均质指数与水淹程度呈正相关,与剩余油饱和度呈负相关。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工程技术系;江苏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真武油田 戴南组二段 数据包络分析 非均质指数 储层非均质性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9-003)~~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非常重视,研究方法较多。最初采用以渗透率参数变化为主线的单参数表征方法[1-2],但这些参数在表征非均质性时会遇到非均质程度表征不一致的问题,为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非均质综合指数”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些表征方法,如熵权法[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进军;汪盈盈;;小洼油田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牛世忠;胡望水;熊平;;储层非均质性模型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4期
3 张玮;;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动向[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8期
4 张传河;李建红;;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煤炭技术;2011年09期
5 胡望水;曹春;何海泉;李相明;李松泽;李子豪;;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年06期
6 李婷;赵军龙;许建涛;郑璇;曹军涛;;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J];陕西煤炭;2013年01期
7 徐乐;牟中海;李积永;由超;王哲;;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4期
8 杨清喜;;临盘油田临十三沙二下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09年04期
9 何琰,殷军,吴念胜;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的地质统计学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肖蔚;苏北溱潼凹陷台兴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景彦;李喜臣;张英志;张宇;;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构成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何珍;符力耘;方战杰;;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多尺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光荣;刘秋兰;刘学刚;杜朝峰;卢燕;;利用组合模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于建华;李幼铭;;应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模拟储层非均质性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唐志远;孙赞东;魏建新;;基于物理模型的溶蚀孔洞型储层非均质性AVO/AVA反演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邢德敬;刘辰生;;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国会;蒙启安;包丽;李奕农;;砂体成因类型与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史成恩;朱圣举;周益辉;;鄂尔多撕盆地中生界储层非均质性与开发对策[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周单;黄旭日;胡光义;;地震和相约束的建模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翠玲;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7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6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