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冷湖构造带第三系盖层封闭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柴北缘冷湖构造带第三系盖层封闭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冷湖构造带 宏观特征 微观特征 盖层有效性 综合评价
【摘要】:冷湖构造带第三系盖层研究薄弱制约着研究区油气精细勘探,本文充分应用钻井、岩心、测井、二维地震及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第三系盖层进行识别并研究盖层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而结合排烃曲线及构造演化对盖层的历史演化有效性进行动态分析,最终筛选盖层封闭能力评价参数,建立研究区盖层分类评价标准,对研究区盖层进行综合评价并指出有利的盖层发育区带。综合分析认为:1.研究区识别出路乐合组(E1+2)、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及上干柴沟组(N1)四套泥质岩盖层。其宏观特征表现为:E1+2至N1构成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沉积旋回,处于湖侵期的E32泥质岩盖层沉积厚度最厚,平面上E1+2至N1全区泥质岩盖层厚度中心逐渐向南迁移;N1及E32盖层断接厚度相对较大,E1+2次之,E31盖层断接厚度最小,冷湖四号及冷湖五号一高点盖层断接厚度相对较大,而冷东地区及冷湖五号四高点盖层断接厚度相对较小;研究区盖层所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席状漫流、河漫、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间及滨浅湖,整体由盆地边缘沉积至盆地中心沉积,泥质岩盖层的沉积序列、岩性及单层厚度的变化朝着利于油气封盖的方向变化;研究区盖层所处的成岩阶段为早成岩阶段A期至中成岩阶段B期,整体随埋深增加,泥质岩盖层成岩作用越强。2.盖层微观特征:研究区泥质岩盖层孔隙结构以平行板构成的夹缝型孔为主,BET比表面积主要分布于8-43m2/g之间,冷东及冷湖四号地区盖层孔径分布于4.21-32.94nm之间,冷湖五号一高点及四高点盖层孔径大部分低于10nm;N1至E1+2突破压力及地层压力逐渐增大,冷东地区至冷湖五号四高点突破压力及地层压力逐渐增大,研究区封闭工业油流及工业气流的突破压力下限分别为1.1MPa和2MPa,最为有利的盖层超压系数分布区间是1.5~1.8之间;不同层位脆性指数差异较小,不同地区脆性指数差异较明显,其中冷东、冷湖五号一高点及冷湖五号四高点脆性指数相当,为60%左右,冷湖四号地区脆性指数最低,仅为47.33%。3.盖层历史演化有效性:冷湖五号四高点E1+2至N1盖层规模的封油气能力形成于19~40Ma之间,即一期成藏末(4.5Ma)与二期成藏初(24.6Ma)之间。冷东、冷湖四号及冷湖五号一高点E1+2至E32泥质岩盖层规模的封油气能力及冷湖四号NI泥质岩盖层规模的封油能力形成于5.1~50.0Ma之间;而冷湖四号N1泥质岩盖层规模的封气能力及冷东N1泥质岩盖层规模的封油气能力至今尚未形成。4.盖层综合评价:研究区N1盖层四种类型盖层均有发育,E32盖层主要发育Ⅲ~Ⅰ类型盖层,E31盖层主要发育Ⅱ和Ⅲ类型盖层,E1+2盖层发育Ⅰ和Ⅱ类型盖层,因而E32与E1+2具有更为优越的盖层发育类型,E31次之,而N1发育盖层类型相对最差;平面上,研究区整体由冷东地区至冷湖五号四高点盖层类型逐渐变好。5.研究区Ⅲ类及以上盖层具备封盖工业油气流的能力,而规模的天然气产区对应的盖层类型应为Ⅱ类及以上盖层。冷东、冷湖四号和冷湖五号一高点E1+2、冷湖四号和冷湖五号一高点E31、冷湖五号一高点E32具有发育规模工业油气流的盖层条件,冷东地区E31、冷东和冷湖四号E32具有发育规模工业油流的盖层条件,冷湖五号四高点E1+2至N1具有发育规模工业气流的盖层条件,冷湖四号和冷东N1基本不具有发育规模工业油气流的盖层条件。
【关键词】:冷湖构造带 宏观特征 微观特征 盖层有效性 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作者简介7-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5
- 第一章 绪论15-22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15
- 1.1.1 选题的来源15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1.2.1 盖层与沉积环境研究现状15-16
- 1.2.2 盖层成岩演化研究现状16
- 1.2.3 盖层封闭机理研究现状16-18
- 1.2.4 脆性指数研究现状18-19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19-20
- 1.4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20-21
- 1.4.1 研究区勘探现状20-21
- 1.4.2 研究区存在问题21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21-22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2-26
- 2.1 沉积盆地演化特征22-23
- 2.2 地层层序特征23-25
- 2.3 含油气特征25-26
- 第三章 盖层宏观特征26-49
- 3.1 盖层识别及发育类型26-27
- 3.2 盖层分布特征27-35
- 3.2.1 盖层发育沉积环境27-29
- 3.2.2 盖层剖面分布特征29-30
- 3.2.3 盖层平面分布特征30-35
- 3.3 盖层沉积特征35-45
- 3.3.1 岩性主控类型及单层厚度特征35-37
- 3.3.2 不同层位泥质岩盖层沉积特征37-45
- 3.4 盖层成岩阶段45-49
- 3.4.1 盖层成岩阶段影响封盖性能45-46
- 3.4.2 研究区不同层系盖层成岩阶段46-49
- 第四章 盖层微观特征49-80
- 4.1 盖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49-60
- 4.1.1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实验49-53
- 4.1.2 研究区盖层孔径及比表面特征53-59
- 4.1.3 不同比表面积及孔径的盖层油气封盖能力探讨59-60
- 4.2 盖层突破压力特征60-68
- 4.2.1 盖层毛细管封闭机理60-61
- 4.2.2 突破压力测井解释模型61-65
- 4.2.3 研究区盖层突破压力特征65-68
- 4.3 盖层超压分布特征68-76
- 4.3.1 盖层超压封闭机理68-69
- 4.3.2 研究区超压分布特征69-76
- 4.4 盖层脆性特征76-80
- 4.4.1 盖层脆性评价机理76-77
- 4.4.2 研究区盖层脆性指数特征77-80
- 第五章 盖层历史演化有效性分析80-88
- 5.1 盖层封闭能力演化恢复80-81
- 5.2 研究区盖层有效性分析81-88
- 第六章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及有利区带预测88-96
- 6.1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标准88-89
- 6.2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布特征89-95
- 6.3 盖层有利分布区带预测95-96
- 主要结论96-98
- 致谢98-99
- 参考文献99-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光玉,张卫华;盖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地质;1997年02期
2 ;盖层的分类[J];能源与节能;2013年11期
3 付广,杨勉;盖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4 王显东,姜振学,庞雄奇,张俊;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盖层综合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彭放,吴国平,方敏;灰色规划聚类及其在油气盖层评价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武英利;谢俊;;英吉苏凹陷盖层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3期
7 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西藏南部低分水岭盆地盖层发育特征与评价[J];新疆地质;2010年01期
8 周雁;金之钧;朱东亚;袁玉松;李双建;;油气盖层研究现状与认识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3期
9 彭阜南;辽南大和尚山区及其邻区的盖层滑移带[J];地震地质;1980年03期
10 刘正斌;沙漠地区厚复盖层的钻孔护壁[J];探矿工程;198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小莉;冯乔;;泥质岩盖层封闭性能的综合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建交;张仲培;;流体包裹体在油气盖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曹海虹;赵晓华;;非常规储盖层地化特征分析——井中化探的三个实例[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4 徐喜庆;张维琴;陈灵华;赵淑霞;王淑云;赵俊文;;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盖层岩石粒度大小分布测定及评价[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丁冬振;李建;;道桥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下表面涂盖层厚度的控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6 魏晓;季宏兵;李道静;张风雷;;广西中南部红壤风化盖层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刘晓健;杨波;王清斌;朱文森;冯冲;;蓬莱9-1大型花岗岩潜山稠油油藏泥岩盖层形成条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江其勤 范明;盖层评价测试分析应用效果好[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江其勤;评价盖层封盖性能有了新指标[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江其勤;将对油气藏盖层研究和评价起到重要作用[N];中国石化报;2005年
4 江其勤 刘伟新;泥岩盖层评价技术通过专家鉴定[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江其勤;泥岩盖层评价技术获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一等奖[N];科技日报;2014年
6 张艳芳;石勘院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资助[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黄毅 刘宇琦;江汉海相勘探突破定论:单一盖层变成储气层[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广;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及其定量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2 田海龙;CO_2-咸水—岩相互作用对盖层封闭性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朱立;CO_2地下封存煤/盖层变形和破裂演化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肖朝晖;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洪刚;金沙—仁怀及邻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白俊;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展铭望;川中大气田盖层封闭性定量评价及控藏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李会元;废弃油气藏CO_2埋存过程中盖层完整性的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应森群;南海气烟囱上盖层的岩石物理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历娜;断—盖配置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郑岩;大庆长垣以东地区盖层封闭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金兆波;南堡凹陷天然气盖层封闭特征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宋建阳;南堡凹陷东二段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汤建荣;柴北缘冷湖构造带第三系盖层封闭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74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7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