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海北次凹新生代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7-09-20 03:03

  本文关键词:海北次凹新生代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烃源岩 地球化学 新生代 海北次凹


【摘要】:海北次凹新生代古近系阜宁组及泰州组二段发育厚度不等的暗色湖相泥岩。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研究了海北次凹新生代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阜二段和泰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为较好-好烃源岩;阜一段为较好-较差烃源岩,阜三段为较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阜二段和泰二段优于阜一段和阜三段,阜二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1-Ⅱ_2型,泰二段为Ⅱ_2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低,部分样品达到成熟阶段。泰二段、阜二段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高盐度的半深湖-深湖环境,有机质母质与半咸水-咸水的藻类及高等植物相关。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烃源岩 地球化学 新生代 海北次凹
【基金】: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SZD0414)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海安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东南部,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新近纪,由一系列小型箕状凹陷(断陷)组成[1]。根据断裂和地层发育特征,可将海安凹陷进一步划分为孙家洼次凹、丰北次凹、富安次凹、新曹次凹、新街次凹、海北次凹、曲塘次凹和海中断隆带等8个次级构造单元(图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丽娜;;烃源岩测井识别在渤海湾石油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1年21期

2 刘芳;陈恭洋;李光来;;模糊聚类分析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3年01期

3 朱卫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曹寅;钱志浩;张渠;;烃源岩评价分析项目的优化组合[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3期

5 王宗礼;李君;罗强;邵丽艳;李向阳;;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冀中坳陷廊固凹陷烃源岩[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年03期

6 金凤鸣;师玉雷;罗强;董雄英;钟雪梅;;廊固凹陷烃源岩精细评价研究及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2年06期

7 杨涛涛;范国章;吕福亮;王彬;吴敬武;鲁银涛;;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8 肖贤明,刘德汉,傅家谟,申家贵;烃源岩显微荧光变化研究及其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2期

9 王贵文,朱振宇,朱广宇;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4期

10 王栋,姜在兴,贾孟强,张凡芹;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进行烃源岩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一涛;王忠;;潍北凹陷烃源岩的评价及原油的生成、运移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张利;;利用不同测井模型评价烃源岩的研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赵玉婷;黄党委;单玄龙;;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烃源岩地化特征[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张明峰;妥进才;张小军;吴陈君;陈茹;郭力军;;柴达木盆地乌南—绿草滩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5 王淑芝;俞萱;;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特征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李瑞江;付立新;杨桦;梁锋;邓以清;;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下二叠统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南陵、无为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饶松;唐晓音;朱传庆;胡圣标;汪集e,

本文编号:885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85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3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