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西段三叠纪超镁铁岩-正长岩体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本文关键词:北秦岭西段三叠纪超镁铁岩-正长岩体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三叠纪 超镁铁岩-正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北秦岭
【摘要】:陕西凤县九子沟地区的奥陶纪草滩沟群中出露一套由透辉石岩组成的超镁铁质岩体,依据岩性和区域对比,被认为是形成于古生代而且可能是大洋岩石圈残片,但缺乏详细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发现,该透辉石岩在露头上与一套黑云母透辉石岩和(含透辉石)正长岩关系密切,而且以黑云母透辉石岩为主体。本文在详细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透辉石岩、黑云母透辉石岩以及(含透辉石)正长岩进行了透辉石矿物成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岩石中的透辉石皆为岩浆型透辉石,而且透辉石成分在透辉石岩和(含透辉石)正长岩中完全相同,而在黑云母透辉石岩中出现向普通辉石转变的趋势。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得到透辉石岩、黑云母透辉石岩和(含透辉石)正长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35.2±1.6Ma、232.8±4.3Ma和230.7±2.1Ma,表明九子淘超镁铁岩-正长岩形成于中生代。透辉石岩和黑云母透辉石岩锆石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初始~(176)Hf/~(177)Hf分别变化于0.282405~0.282589和0.282397~0.282607,ε_(Hf)(t)值介于-8.26~-1.37和-8.41~-0.84之间,显示富集岩石圈地幔特征;(含透辉石)正长岩锆石~(176)Hf/~(177)Hf介于0.282577~0.282825之间,ε_(Hf)(t)值为-2.06~+5.83,是富集岩石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与超镁铁岩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综合区域地质已有研究,九子沟中生代超镁铁岩-正长岩体是在华北、扬子两大板块碰撞过程中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由两个富集岩石圈地幔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独立演化岩浆先后侵位形成。
【作者单位】: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三叠纪 超镁铁岩-正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北秦岭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90374、41472053、41430209、41072051)资助
【分类号】:P588.1
【正文快照】: ^ 1 正长岩-超镁铁岩组合多来源于地球深部,通常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由幔源岩石部分熔融(牟保磊和阎国翰,1992;AbdallaeiaZ.,1996;Montel and Vielzeuf,1997;Shaw, 1997;Mingram扣aZ.,2000;Upadhyay e?aZ.,2006)或者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Li ei a/.,2013;王汾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丹玲,刘良,孙勇,张安达,柳小明,罗金海;北秦岭松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4年18期
2 张旗,张宗清,孙勇,韩松;陕西商县-丹凤地区丹凤群变质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1995年01期
3 徐学义;陈隽璐;高婷;李平;李婷;;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J];岩石学报;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峰辉;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苏黎;杨凯;张帆;闫全人;闫臻;;西秦岭光头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2 杨恺;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吴峰辉;张帆;;秦岭柞水岩体和东江口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3 吴峰辉;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苏犁;杨恺;张帆;闫全人;闫臻;;西秦岭光头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张帆;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杨恺;吴峰辉;;秦岭西坝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杨恺;刘树文;李秋根;王宗起;韩以贵;吴峰辉;张帆;;秦岭柞水岩体和东江口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6 陈友章;刘树文;李秋根;代军治;张帆;杨朋涛;郭丽爽;;南秦岭岚皋基性火山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伟;刘树文;吴峰辉;李秋根;王宗起;杨凯;闫全人;王瑞廷;杨鹏涛;;陕南铜厂闪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张元厚;张世红;韩以贵;张慧军;;华熊地块马超营断裂走滑特征及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常秋玲;卢欣祥;刘东华;李明立;;东秦岭五朵山花岗岩体及金矿关系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郭战峰;梁西文;;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及其构造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元国;;西藏羊八井地质公园地质构造与特提斯演化[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2 李靖辉;;嵩县螃蟹沟大型钼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上册)[C];2011年
3 柳玉虎;;东秦岭(河南段)钼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上册)[C];2011年
4 王二七;孟庆任;;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力;陈福坤;杨一增;李双庆;祝禧艳;;丹凤地区秦岭岩群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北秦岭地体中-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早古生代变质作用的记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郭进京;韩文峰;李雪峰;;西秦岭断裂构造系统基本特征及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沈传波;梅廉夫;吴敏;汤济广;;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裴先治;张维吉;王全庆;;北秦岭松树沟蛇绿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董云鹏;朱炳泉;常向阳;;北秦岭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形成机制与动力学探讨[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10 丁仨平;裴先治;刘会彬;李佐臣;孙仁奇;刘战庆;孟勇;;西秦岭天水地区新阳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段凯波;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中扬子区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充填序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5 孔为伦;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万秋;中扬子地区二叠纪构造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熊小松;中国大陆莫霍面深度与变化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李佐臣;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造山带(北段)物质组成、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D];长安大学;2009年
9 王卫东;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区域稳定动力学背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陈杨;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涛;西秦岭天水地区社棠-伯阳酸性火山岩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辛宇佳;西秦岭北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卫东,李曙光,肖益林,孙勇,张国伟;北秦岭黑河丹凤群岛弧火山岩建造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5年03期
2 陈能松,韩郁菁,游振东,孙敏;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全岩Sm-Nd、Rb-Sr和单晶锆石~(207)Pb-~(206)Pb计时及其地壳演化[J];地球化学;1991年03期
3 薛锋,张国伟;秦岭造山带丹凤变质岛弧火山岩系的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3年01期
4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元龙;;“上山”找金铜,“下山”找钨锡及其理由[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董云鹏,张国伟,朱炳泉;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J];地球学报;2003年01期
6 陆松年,李怀坤,陈志宏;塔里木与扬子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特征、序列和时代——扬子与塔里木连接(YZ-TAR)假设[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7 李曙光;大陆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J];地学前缘;1998年04期
8 李永军,刘社华,李注苍,李英;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地球化学信息[J];地质与勘探;2003年06期
9 张成立,周鼎武,韩松;陕西商州地区丹凤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科学;1994年04期
10 孙卫东,李曙光,孙勇,张国伟,张宗清;北秦岭西峡二郎坪群枕状熔岩中一个岩枕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论评;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民武;汤中立;何克;钱壮志;焦建刚;阎海卿;;在金川超镁铁岩体首次发现蒙山矿[J];矿物学报;2009年S1期
2 F.罗斯特 ,梅厚钧;超镁铁岩问题[J];地质地球化学;1974年06期
3 S.卡拉马塔 ,梅厚钧;阿尔卑斯型铬铁矿岩及其与超镁铁岩的成因关系[J];地质地球化学;1979年03期
4 О.К.Нóанов;聂树人;;超镁铁岩熔体的粘度和结晶温度[J];地质地球化学;1984年01期
5 O. R. Eckstrand ,D. H. Watkinson ,潘耘;《镁铁-超镁铁岩套中的矿床》会议[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6期
6 赵玉丁;任有祥;;超镁铁岩和铬铁矿研究水平和现状[J];西北地质;1985年02期
7 樊金涛;;苏北东海超镁铁岩初步探讨[J];江苏地质;1993年Z1期
8 何寄华,李茂松,左国朝;马鬃山一带某些超镁铁岩的地球化学性质[J];甘肃地质学报;1994年01期
9 方长青;乳山海阳所地区超镁铁岩的主要特征[J];山东地质;1997年02期
10 王希斌;鲍佩声;;西藏超镁铁岩组合特征及其成因的讨论[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文吉;杨经绥;;中国镁铁-超镁铁岩组合及研究方向雏议[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王希斌;鲍佩声;;西藏超镁铁岩组合特征及其成因的讨论[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6)——超基性岩·铬铁矿[C];1982年
3 程素华;李江海;;五台李福沟新太古代超镁铁岩特征及其意义[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颜秉刚;梁日暄;方青松;杨风英;苑传永;;西藏巧西、红区金刚石和含金刚石超镁铁岩的基本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4)[C];1987年
5 苏本勋;秦克章;唐冬梅;邓刚;肖庆华;孙赫;王恒;代玉财;;新疆北山地区坡十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6 刘民武;李元元;钱壮志;;金川超镁铁岩体中首次发现钛锆矿[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召杰;刘畅;赵泽辉;韩宝福;;北山地区镁铁-超镁铁岩系特征及其壳幔作用过程[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庆;侯泉林;周新华;谢烈文;倪善芹;武昱东;;大别山北部饶拔寨超镁铁岩体铂族元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地质研究所 验收成果简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4中英文合订本)[C];1984年
10 李天福;杨经绥;许志琴;陈世忠;;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超镁铁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莉萌;美科学家绘制固碳岩层图[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磊;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北京大学;2008年
2 苏犁;中国中西部几个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体研究及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制约[D];西北大学;2004年
3 邵行来;东天山黄山—镜儿泉超镁铁岩带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找矿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丽辉;东昆仑造山带温泉地区超镁铁岩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赵海超;内蒙古二连浩特大湖地区镁铁超镁铁岩特征与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家庆;徐麦超镁铁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敏;黄陵结晶基底中镁铁—超镁铁岩的锆石年龄及意义[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8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9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