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采动影响下矿区充水含水层水化学时空演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5:10

  本文关键词:采动影响下矿区充水含水层水化学时空演化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岩作用 采动 水化学 主成分分析 演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向深部延伸势必会破坏天然水化学环境,导致煤矿突水事故频繁发生、防治水工作越发严峻,地下水质逐年恶化。然而华北隐伏型煤田多类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尚未从大尺度、时空角度分析采动影响下水化学演化机理,也就无法揭示水化学环境的本来面目及可能的演化趋势。本文以华北隐伏型煤田中的临涣矿区为研究示范,结合常规离子和微量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揭示矿区地下水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机制并对采动影响下临涣矿区的常规离子水化学时空演化机理进行探讨。同时,以华北型隐伏型煤田中的临涣矿区、宿县矿区和濉肖矿区为研究示范,分析充水含水层中稀土元素的基本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采动影响下稀土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由此来判别三个矿区不同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对临涣矿区常规离子和微量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第1主成分代表的水-岩作用为溶滤溶解作用,第2主成分代表的水-岩作用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临涣矿区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水-岩作用以溶滤溶解作用为主,受采动影响,溶滤溶解作用逐渐减弱,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逐渐增强。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以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受采动影响,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溶滤溶解作用都减弱。岩溶含水层以溶滤溶解作用为主,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受采动影响,两种作用都有所增强。通过对稀土元素的研究得到,涣矿区和宿县矿区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处于同一地下水流动系统,而濉肖矿区处于独立的地下水流动系统。三个矿区的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处于同一地下水流动系统中或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临涣矿区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受采动影响地下水系统逐渐开放,稀土元素溶解逐渐趋于平衡;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水-岩作用更加强烈,导致∑REE含量增加且Eu异常更加明显;岩溶含水层受长期采动影响地下水系统逐渐开放,地下水动力增强。研究成果为华北隐伏型煤田突水预警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岩作用 采动 水化学 主成分分析 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45;P641.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1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5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15-18
  • 1.2.1 地下水常规水化学16
  • 1.2.2 地下水位微量元素16-17
  • 1.2.3 地下水稀土元素17-18
  • 1.2.4 煤矿水文地球化学发展趋势18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20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
  • 1.3.2 研究技术路线19-20
  • 1.4 论文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与测试21-32
  • 2.1 自然地理概况21-22
  • 2.2 地质条件概况22-27
  • 2.2.1 地层22-25
  • 2.2.2 区域构造25-27
  • 2.3 水文地质概况27-29
  • 2.3.1 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28
  • 2.3.2 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28
  • 2.3.3 岩溶含水层28-29
  • 2.4 采样与测试29-31
  • 2.4.1 采样层位29
  • 2.4.2 常规水化学测试29-30
  • 2.4.3 微量元素测试30-31
  • 2.5 小结31-32
  • 第三章 采动影响下地下水常规水化学时空演化机理32-46
  • 3.1 概述32
  • 3.2 充水含水层常规离子分布特征32-34
  • 3.2.1 Piper图分析32-33
  • 3.2.2 水化学类型分析33-34
  • 3.3 充水含水层主要水-岩作用分析34-37
  • 3.3.1 主成分分析原理34-35
  • 3.3.2 微量元素主要水-岩作用35-36
  • 3.3.3 常规离子主要水-岩作用36-37
  • 3.4 充水含水层常规离子水-岩作用时间演化规律分析37-40
  • 3.4.1 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40
  • 3.4.2 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40
  • 3.4.3 岩溶含水层40
  • 3.5 充水含水层常规离子水-岩作用时空演化规律分析40-45
  • 3.5.1 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40-42
  • 3.5.2 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42
  • 3.5.3 岩溶含水层42-45
  • 3.6 小结45-46
  • 第四章 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46-57
  • 4.1 稀土元素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及行为46-47
  • 4.2 不同含水层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47-52
  • 4.2.1 松散层类孔隙含水层48-49
  • 4.2.2 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49-51
  • 4.2.3 岩溶含水层51-52
  • 4.3 稀土元素水化学性质时间演化特性52-56
  • 4.4 小结56-57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57-59
  • 5.1 主要结论57
  • 5.2 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5
  • 附录1:2010年前稀土元素测试结果65-66
  • 附录2:2010年后稀土元素测试结果66-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继寿,杨舜臣,邢安仕;矿山抗采动农村楼房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92年02期

2 巨天乙;西南煤矿区特殊采动破坏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6期

3 王建胜;;山区采动损害的防护与治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8期

4 上官科峰;王更雨;;窑街矿区采动影响的山体滑坡机理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6期

5 李永树 ,王金庄;机助绘制采动沉陷地区地形图[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6 马凤山;邓清海;陈德信;卢耀军;丁德民;张亚民;王杰;郭捷;;采动影响下金川二矿区14行风井变形破坏机制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7 林叔中;地下采动山体变形活动的模型实验[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4期

8 毛成瑞;李茂新;;地面建筑物受采动影响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9 李贵方;采动区建筑物损害的鉴定方法[J];山西科技;2004年04期

10 吴威;;东林矸石山提升系统预防采动影响的措施研究[J];广东科技;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学理;;矿山采动损害治理工程对策及环境重建[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杜青龙;;煤矿采动对地表烟囱的影响实例分析[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何万龙;胡德礼;康建荣;;山区采动坡体的应力应变数值分析[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范学理;;矿山采动损害研究领域的再思考与定位建议[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都新建;田永东;赵小山;赵祉友;何庆宏;;晋城矿区采动影响区地面抽采技术[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夏玉成;;应用元胞自动机方法预测煤矿区采动损害的演化态势[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沈永祥;徐建斌;;矿区采动破坏土地的治理[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天泉;;矿井采动影响力学及其在特殊开采技术中的应用[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9 刘天泉;;矿山采动影响学及特殊开采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10 马文顶;赵海云;张少华;;岩体采动破坏物理模拟再现新探讨[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晓荣;矿井深部煤层底板采动效应的岩体结构控制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2 徐平;采动沉陷影响下埋地管道与土相互作用及力学响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陈伟;陕北黄土沟壑径流下采动水害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孔胜利;采动煤岩体离散裂隙网络瓦斯流动特征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薄云山;晋华宫矿多煤层采动影响煤巷围岩破坏机理与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6 傅睿智;浅埋藏近水平特厚煤层采动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于广云;采动区大变形扰动土物理力学性质演变及工程响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何姣云;矿山采动灾害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夏玉成;构造环境对煤矿区采动损害的控制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10 徐文全;采动空间围岩应力监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源辉;断层控制下采动边坡变形破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陈胜云;采动曲率变形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吴鸿涛;厚松散层重复采动下地表沉陷移动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琛;近水平煤层采动边界裂缝导水性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6年

5 徐支松;时空效应对采动区输电线路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冯军;山区采动地表沉陷规律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谢文苹;采动影响下矿区充水含水层水化学时空演化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段昆鹏;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高速公路压煤采动影响的适应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田薇;采动损害的技术与经济评价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王冬梅;基于地质观点的煤矿区采动损害预计系统[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98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898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