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拉萨地块两类石榴角闪岩的对比: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05:21

  本文关键词:拉萨地块两类石榴角闪岩的对比: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石榴角闪岩 P-T轨迹 相平衡模拟 变质年代学 拉萨地块


【摘要】:石榴角闪岩通常指的是变质级别为角闪岩相而低于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的变质岩,但石榴角闪岩锆石中的柯石英等超高压指示矿物的发现表明石榴角闪岩曾可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榴子石和角闪石,及少量长石,其他矿物因其形成环境和变质原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前人报道在拉萨地块的松多地区发现与榴辉岩相伴的石榴角闪岩,本研究在林芝地区新发现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本论文以以上述两类石榴角闪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松多与榴辉岩相伴的石榴角闪岩以透镜状、层状出露于松多-金达地区,榴辉岩的围岩主要为白云母片岩。变质相平衡研究表明石榴角闪岩系榴辉岩退变产物,形成于俯冲后的折返阶段,经历了约32kbar和620℃的峰期变质作用。林芝地区的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产在一个强变形的杂岩体中,,岩石以富铝贫硅为特征。相平衡模拟研究表明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条件为11~12kbar、600~620°C,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十字石和白云母。研究表明,进变石榴角闪岩和高压/超高压退变的石榴角闪岩在矿物组成、矿物成分以及经历的变质过程和P-T演化轨迹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由榴辉岩退变的石榴角闪岩往往保留了榴辉岩相变质阶段矿物,如绿辉石和金红石。进变质石榴角闪岩则可能由于后期退变改造,保留葡萄石和绿纤石等低级变质相矿物。进变质石榴角闪岩石榴子往往能够保留较好的矿物成分环带,而榴辉岩退变石榴角闪岩则表现为多硅白云母具有更高的Si含量。在P-T演化轨迹上,他们具有相似的发卡状P-T轨迹。但是由榴辉岩退变成的石榴角闪岩明显经历了更高压力的变质作用。年代学研究显示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有268Ma和218Ma的变质年龄峰值。研究表明,松多石榴角闪岩经历了与区内榴辉岩类似的变质演化过程,而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记录了与松多榴辉岩相同或类似的260Ma和210Ma的造山带变质事件,因此,拉萨地块南部缝合带不仅仅局限在松多,可能会延伸到林芝地区。
【关键词】:石榴角闪岩 P-T轨迹 相平衡模拟 变质年代学 拉萨地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88.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2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12-14
  • 1.2.1 松多榴辉岩研究现状12
  • 1.2.2 松多榴辉岩退变石榴角闪岩研究现状12-13
  • 1.2.3 林芝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5
  • 1.4 工作量15-17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7-21
  • 第3章 松多石榴角闪岩岩石学特征21-40
  • 3.1 石榴角闪岩产出特征21-26
  • 3.1.1 新达多榴辉岩和退变石榴角闪岩22-23
  • 3.1.2 松多榴辉岩及退变石榴角闪岩23-24
  • 3.1.3 雪浪沟石榴角闪岩24-25
  • 3.1.4 吉郎沟石榴角闪岩25-26
  • 3.2 岩相学特征26-27
  • 3.3 矿物化学特征27-34
  • 3.3.1 石榴子石32
  • 3.3.2 单斜辉石32-33
  • 3.3.3 角闪石33
  • 3.3.4 多硅白云母33-34
  • 3.4 相平衡模拟研究34-36
  • 3.5 讨论36-40
  • 3.5.1 松多榴辉岩退变石榴角闪岩峰期变质P-T条件36-38
  • 3.5.2 松多榴辉岩退变石榴角闪岩变质演化过程38-40
  • 第4章 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岩石学特征40-54
  • 4.1 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产出位置40-41
  • 4.2 岩相学研究41-44
  • 4.3 全岩及矿物地球化学44-49
  • 4.3.1 石榴子石48
  • 4.3.2 角闪石48-49
  • 4.3.3 十字石49
  • 4.3.4 斜长石49
  • 4.3.5 云母49
  • 4.4 相平衡模拟和P?T轨迹49-51
  • 4.5 讨论51-54
  • 4.5.1 石榴角闪岩中出现十字石的原因51-53
  • 4.5.2 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的变质演化过程53-54
  • 第5章 年代学特征54-59
  • 5.1 榴辉岩及其围岩54
  • 5.2 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54-59
  • 第6章 讨论59-62
  • 6.1 榴辉岩退变石榴角闪岩变质演化过程59
  • 6.2 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变质演化过程59-60
  • 6.3 两类石榴角闪岩的对比60
  • 6.4 地质意义60-62
  • 第7章 结论62-63
  • 致谢63-65
  • 参考文献65-72
  • 个人简介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春,吴淦国,陈柏林,舒斌;甘肃北山榴辉岩的变质历史[J];地球学报;2002年01期

2 龙桃成;四姑墩~七里坪地区榴辉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5年03期

3 程昊,陈道公,周祖翼;黄镇低温榴辉岩中石榴石成分分带的扩散动力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4 高天山;郑永飞;陈仁旭;;大别造山带黄镇榴辉岩矿物不同类型地质温度计应用和对比[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5 董永胜;李才;;藏北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地区发现榴辉岩[J];地质通报;2009年09期

6 D.A.Carswell.Blackie;Glasgow;高坪仙;;榴辉岩相岩石[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1年03期

7 葛宁洁;沈洁;李曙光;刘德良;张志敏;;苏北东海—胶南日照两种不同成因榴辉岩的P—T轨迹及构造意义[J];安徽地质;1993年01期

8 亓润章,郑济林,钱雪明;苏胶地体内榴辉岩的成因环境探讨[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年Z2期

9 张泽明,杨勇,张建新;阿尔金西段榴辉岩中石榴石的成分环带及其动力学意义[J];科学通报;1999年16期

10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江来利,周存亭,吴维平;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J];地质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退变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新;苏文;周强;马春丽;;西南天山榴辉岩中金红石相变及含水性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建新;孟繁聪;杨经绥;;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的变质变形演化[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旭平;吴元保;舒桂明;;大别超高压变质期后榴辉岩相蓝晶石-石英脉中硬柱石分解的岩石学研究及流体活动意义[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古晓锋;刘贻灿;;北大别罗田超高压榴辉岩折返初期减压熔融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高天山;郑永飞;陈仁旭;;大别造山带黄镇榴辉岩矿物不同类型地质温度计应用和对比[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魏春景;张景森;周喜文;娄玉行;;大别山西段超高压榴辉岩峰期条件与早期退变历史[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彭练红;;“罗田穹隆”中的下地壳俯冲成因榴辉岩及其地质意义[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郑永飞;高晓英;高天山;陈仁旭;;大别造山带低温/超高压榴辉岩地质温度计应用检验[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徐海军;金振民;欧新功;金淑燕;余日东;;超高压榴辉岩退变质作用对岩石磁化率的影响[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章军峰;榴辉岩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2 翟庆国;藏北羌塘中部榴辉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3 陈亮;柴达木北缘榴辉岩类的地球化学及其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3年

4 张安达;阿尔金超高压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5 盛英明;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中的水[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陈伊翔;大陆碰撞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杰;拉萨地块两类石榴角闪岩的对比: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维盛;大别山地区榴辉岩中主要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娄玉行;桐柏山地区榴辉岩与石榴角闪岩的变质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4 于胜尧;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的组成及变质变形历史[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5 李金平;北祁连榴辉岩相变沉积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叶建国;苏鲁仰口地区辉长岩深俯冲过程中的矿物相转变及变质演化P-T-t轨迹[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903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03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1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