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地震破裂同震辐射频率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04:02

  本文关键词:大地震破裂同震辐射频率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压缩感知方法 地震破裂过程 同震辐射 频率相关性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地震的频发与地震观测手段的进步,为我们研究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前人在对俯冲带大地震的研究中发现,大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不同频率的同震辐射具有随深度系统变化的模式。这种频率-深度对应关系的地震学观测结果为我们认识俯冲带区域断层表面相关的物理性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这种频率相关性仍然存在一些不能确定的问题,例如,这种频率相关性是仅限于俯冲带区域的逆冲型地震还是对其他类型的地震都存在?是什么物理机制导致了这种高低频率下同震辐射的不同分布?这种同震辐射的观测对我们认识大地震破裂过程有什么更加深刻的参考意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中我们采用频率域压缩感知方法,一种高精度的反投影方法,对五年来发生的三个代表性大地震的同震辐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我们在传统的频率域压缩感知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该方法在研究大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存在的两个问题对原方法进行了改进,发展了一种改进后的压缩感知方法:1)传统的压缩感知方法空间分辨率和计算效率受到震源区网格大小的限制,精细的网格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但是会大大增加计算量。因此我们发展了基于自适应网格的压缩感知方法,在保证了足够的空间分辨率的同时提高了压缩感知方法的计算效率;2)为了保证时间分辨率,我们使用滑动时间窗截取根据P波到时对齐的远震P波数据,在大地震破裂的后期阶段,波形往往会由于能量辐射位置的不同产生倾斜,为我们使用滑动时间窗截取的数据引入系统误差,因此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采取一种滑动窗时间矫正的方法,减轻了由于截窗对结果产生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的改进,我们设计了相应的人工测试来确保方法的可行性。应用压缩感知方法,我们研究了最近发生的不同类型的三个大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同震能量辐射源的时空分布:1)2012年苏门答腊Mw8.6大型走滑地震,这是目前人类记录到的最大的走滑型地震,我们的结果表明该地震的破裂过程极其复杂,分为多个阶段,涉及到当地复杂的共轭断层结构;2)2015年发生在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带上的尼泊尔Mw7.8级地震,其破裂过程自西北沿喜马拉雅碰撞带走向向东南方向单侧传播;3)2015年发生在南美俯冲带智利的Mw8.3级地震,该地震属于典型的俯冲带大地震,其破裂从震中出发向主要向浅部传播。对于这三个地震我们的频率域结果均显示出明显的能量辐射频率相关性,即不同频率同震辐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系统的差异性。在通过分辨率测试确保我们结果的可信性之后,我们将这几个地震的同震辐射源分布分别与同震滑移分布以及由同震滑移计算得到的同震剪切应力变化(静态应力降)进行对比。我们的对比结果显示,地震同震过程中的低频辐射源与断层面上的高滑移以及剪切应力下降区域相对应,对应该区域大尺度凹凸体(asperity)的破裂以及累积应力释放的过程;而高频辐射源往往对应断层面上高滑移区域的边界,并且对于逆冲型地震(俯冲带、陆陆碰撞区域),高频辐射常常对应高滑移区域在断层下倾(downdip)方向的边界。同时这些高频辐射源处于同震过程中断层面上剪切应力增加的区域,可能是由于小尺度凹凸体在同震过程中被加载破裂所产生。这种频率相关性现象不仅与前人在俯冲带发现的频率-深度对应关系是相吻合的,更是一种补充。我们认为,同震辐射的频率相关性可能并不限于某种类型的地震,或者某些局部区域,而是一种来源于地震断层面物理性质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方法对于地震的研究,可以更直接地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破裂过程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大地震的物理机制。
【关键词】:压缩感知方法 地震破裂过程 同震辐射 频率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研究背景介绍12-19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测试19-35
  • 2.1 压缩感知的基本原理19-24
  • 2.2 反演方法与基本分辨率测试24-26
  • 2.3 自适应网格算法26-29
  • 2.4 滑动窗时间矫正方法29-34
  • 2.5 方法小结34-35
  • 第3章 地震基本信息与数据35-46
  • 3.1 苏门答腊Mw8.6级地震36-39
  • 3.2 尼泊尔Mw7.8级地震39-42
  • 3.3 智利Mw8.3级地震42-46
  • 第4章 地震破裂同震辐射的时空分布46-60
  • 4.1 苏门答腊Mw8.6级地震47-51
  • 4.2 尼泊尔Mw7.8级地震51-55
  • 4.3 智利Mw8.3级地震55-60
  • 第5章 讨论60-80
  • 5.1 同震辐射与同震滑移60-65
  • 5.2 同震辐射与同震应力降分布65-72
  • 5.3 大地震同震辐射的频率相关性72-80
  • 第6章 总结80-82
  • 参考文献82-92
  • 致谢92-9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2009年3月19日汤加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J];地震学报;2009年02期

2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2009年10月7日瓦努阿图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J];地震学报;2010年01期

3 康维海;;不畏艰难勇追地震破裂的地质专家组[J];青海国土经略;2010年02期

4 时振梁 ,环文林 ,姚国干 ,谢原定;1932年昌马地震破裂带及其形成原因的初步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1974年04期

5 范家参;地震破裂过程不可能存在塑性变形[J];地震研究;1983年S1期

6 方洪银;1932年昌马地震破裂带成因的讨论[J];地震研究;1986年04期

7 周俊喜,杨天锡,姚俊义,刘建生,刘百篪;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地震破裂带的发现[J];西北地震学报;1986年03期

8 周俊喜,杨斌,刘百篪,刘建生;1888年景泰6(1/4)级地震破裂带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S1期

9 王春华,,廖素琼,徐杰;地震破裂过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的模拟[J];地震研究;1996年01期

10 刘文龙,吴培稚,陈宇卫;利用方向性函数确定地震破裂特征[J];中国地震;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萍;郑治真;冯国政;;S变换及其在地震破裂过程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孙加林;薛丁;;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的特殊性、阴山带未来趋势及地震破裂方式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3 陈培善;白彤霞;肖磊;;用于估计初始剪应力值的地震破裂模式[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4 沈萍;郑治真;杨选辉;高明清;吴士燕;;地震破裂过程研究[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董瑞树;王明明;;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在确定地震破裂方向中的应用——1605年地震地震破裂方向质疑[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丁志华;周红;;地震破裂方向性效应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闻学泽;易桂喜;;我国大陆活动断裂带地震破裂的相互作用与传染现象[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闻学泽;徐锡伟;郑荣章;谢英情;万创;;甘孜—玉树断裂的晚第四纪滑动与地震破裂[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9 石耀霖;曹建玲;;汶川大地震不同地震破裂模型的库仑应力变化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浩;盖增喜;;应用后投影方法追踪大地震破裂前缘[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科讯;全球俯冲带特大地震破裂规律揭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记者 康维海;昆仑山口西地震破裂带成考察热点[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勇;地震破裂过程反演及其在大地震应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九洵;大地震破裂同震辐射频率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刘宁;利用初至压缩波对大地震破裂直接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903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03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