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结构沉降与滑动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筑物结构沉降与滑动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结构沉降与滑动 图像分析 连通管压力法 BP神经网络
【摘要】:建筑物是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经营的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地。由于时间的推移,一些建筑物的结构发生了形变、位移、沉降、滑动等问题,严重威胁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因此对建筑物结构监测技术的研究被广大学者提了出来,现有的建筑结构监测方法有很多,但是大多通过传统的仪器设备进行测量,本文在结合土木工程与信息技术基础上提出对建筑物结构的沉降与滑动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基于图像分析的建筑物结构滑动监测方法;第二部分提出基于连通管压力法的建筑结构沉降在线监测系统;第三部分是对现场数据进行图形化分析并建立沉降预测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建筑结构水平二维滑动位移的监测方法,阐明了系统测量原理。(2)提出基于连通管压力法的建筑结构沉降监测技术,对沉降监测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对监测系统进行特性分析,并对测量系统进行原理性说明。(3)对设计的沉降监测系统进行硬件设备的选型,完成了相应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软件模块的开发,并对软硬件系统进行原理性实验验证,以确保系统的可行性与稳定性。(4)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对建筑结构进行传感器布置,经过数字压力传感器与倾角传感器数据对比,获得建筑物可能的沉降情况,并建立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沉降预测模型。本文第一部分滑动位移测量原理中对滤波方法、颜色分割模型及圆心点定位算法等做出了研究,第二部分中沉降监测系统软件开发采用C#语言开发设计,并通过软硬件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存储,第三部分在沉降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对采集的压力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13号、16号、17号监测点附近发生了缓慢的沉降,通过与倾角传感器数据相互验证,获得了建筑物东南方向的沉降信息,并对可能的沉降点建立了BP神经网络沉降预测模型。
【关键词】:结构沉降与滑动 图像分析 连通管压力法 BP神经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3;TP39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建筑物结构在线监测技术的重要性10-11
- 1.1.2 建筑物结构监测技术的意义11
- 1.2 建筑物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11-14
- 1.2.1 传统监测技术11-12
- 1.2.2 GPS定位技术12
- 1.2.3 嵌入式监测技术12-13
- 1.2.4 连通管监测技术13
- 1.2.5 基于各类传感器的动态测量技术13-14
- 1.3 发展动态14-16
- 1.3.1 具备高性价比15
- 1.3.2 快速方便的安装和使用15
- 1.3.3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连接与资源共享15-16
- 1.4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工作16
- 1.5 本文组织结构16-17
- 1.6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基于图像分析的建筑结构滑动监测方法18-26
- 2.1 基本方案18
- 2.2 改进方案18-19
- 2.3 滑动监测算法19-21
- 2.3.1 基准点位置不变时滑动监测算法19-20
- 2.3.2 基准点发生相对位移时修正算法20-21
- 2.4 图像滤波方法21-22
- 2.5 图像颜色分割22-23
- 2.6 基准点与靶标中心点圆心计算23-24
- 2.7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基于连通管压力法的建筑物结构沉降监测系统26-34
- 3.1 系统方案26-30
- 3.1.1 基本方案26-28
- 3.1.2 方案改进28-30
- 3.2 测量原理30-31
- 3.3 系统特性分析31-33
- 3.3.1 供水系统特性分析31-32
- 3.3.2 压力传感器频率响应分析32-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沉降监测系统软硬件实现及实验验证34-52
- 4.1 软件系统实现34-39
- 4.1.1 C#开发环境34
- 4.1.2 串口操作34-35
- 4.1.3 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35-36
- 4.1.4 数据处理模块36-37
- 4.1.5 日志查询模块37-38
- 4.1.6 手机远程监控模块38-39
- 4.2 硬件系统实现39-44
- 4.2.1 数字压力传感器39-40
- 4.2.2 倾角传感器40-42
- 4.2.3 DTU42-43
- 4.2.4 特制供水系统43-44
- 4.2.5 太阳能供电系统44
- 4.3 沉降监测系统实验验证44-51
- 4.3.1 倾角传感器实验验证44-46
- 4.3.2 压力传感器空载测试46-48
- 4.3.3 压力传感器标定测试48-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监测数据分析及沉降监测预测模型52-72
- 5.1 监测背景介绍52-54
- 5.1.1 待测房屋基本情况52-53
- 5.1.2 前期发现的问题53-54
- 5.1.3 房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54
- 5.2 监测点方案设计54-58
- 5.2.1 传感器布置方案55
- 5.2.2 太阳能供电方案55-56
- 5.2.3 系统实施效果56-58
- 5.3 监测数据分析58-65
- 5.3.1 基准点压强变化分析59-60
- 5.3.2 八个监测点压力自变化情况分析60-61
- 5.3.3 各点基于基准点的位移变化情况61-63
- 5.3.4 倾角传感器数据分析63-65
- 5.4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65-70
- 5.4.1 BP神经网络原理65-67
- 5.4.2 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沉降数据预测模型67-70
- 5.5 本章小结70-7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2-74
- 致谢74-76
- 参考文献76-8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红霞;赵志龙;;建筑物的移位技术[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2 孙国斌;;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及建筑物防震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3 刘立民,刘汉龙,陈爱道,连传杰;建筑物塌陷损坏评价的物元模型及其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4 顾建华,王云基,陈维锋,彭晋川,唐华,郝清源,吴新燕;搜索理论与建筑物评估和标记问题的讨论[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07期
5 李丽;闫超;;高校老校园改扩建中的建筑物质量鉴定及评估方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唐颖;高生;吴如军;;建筑物的渗漏与治理[J];适用技术市场;2001年08期
7 吴云峰;孙成永;;浅谈建筑物纠偏技术[J];科技资讯;2010年27期
8 邵振峰,李德仁,程起敏;基于拓扑的建筑物三维数据模型[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年03期
9 李冬梅;李如强;罗仕庆;;浅谈新建综合型建筑物的防雷措施[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10 平洋;;建筑物水平掏土纠偏分析[J];科技风;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肇元;卢谦;;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研究[A];工程科技论坛第70场房屋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大会报告文集[C];2008年
2 刘志宏;;预防火灾作用下建筑物坍塌之浅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顾渭建;冯丽;;建筑物防止突发爆炸袭击的对策[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4 王国滢;张宇;;建筑物共振效应检测以及解决方法探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黄剑;高轩能;张健;王维;;泉州南安市中小学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国庆;郭智敏;;临汾市雷暴统计与建筑物综合防雷措施分析[A];S13 第十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灾害与风险评估[C];2012年
7 岳清瑞;曾锐;陈小兵;胡孔国;李荣;陈烈;王伟军;;纤维网格在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8 姜瑜君;刘辉志;张伯寅;朱凤荣;梁彬;桑建国;;建筑物表面风压以及风场的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研究[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傅江平;深圳推进建筑物刷新改造法定化[N];中国质量报;2012年
2 记者 徐晓俊邋刘婷婷;二环内建筑六成是住宅[N];昆明日报;2008年
3 宫岛昌克;日本抗震钢筋设计及应用经验[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4 记者 王慧琼 通讯员 崔嵩;全市建筑物清洗翻新将制度化常态化法定化[N];深圳特区报;2012年
5 洋县吉华建司 钟彭军;建筑工程全过程安全管理[N];陕西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吉星;建筑物LiDAR点云三维重建的全局优化方法[D];武汉大学;2015年
2 伊晓东;基于影像的建筑物形变数据采集与特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晓玉;对已建建筑物结构改造技术的探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童耀刚;特定建筑物结构的三维测量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叶周灵;龙卷风荷载对建筑物的致灾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亮;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建筑物快速三维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潘莉莉;融合LiDAR点云和CCD影像的建筑物轮廓提取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6 李维权;高层建筑整体平移技术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倪欢;面向对象的车载激光点云建筑物立面识别与三维重建[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8 谷阳;基于建筑物结构特征的人员自主定位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田海亮;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及其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10 田源;建筑物结构沉降与滑动在线监测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20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2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