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发布时间:2017-09-25 23:28

  本文关键词: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更多相关文章: 有效弹性厚度 挠曲 卡罗琳板块 岩石圈 滑动窗口导纳技术


【摘要】:本文利用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海水深度数据,结合滑动窗口导纳技术(MWAT),计算了该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本文使用Multitaper(多窗谱)方法对功率谱密度进行估计,基于实际的海底地形,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MWAT方法较真值的改正,MWAT方法计算的结果偏小20%左右.研究结果显示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T_e变化范围为1~34km.研究区域包括了海山、海底高原、俯冲带、扩张洋脊等多种构造,对它们的岩石圈强度的研究为认识西太平洋地区岩石圈的构造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T_e与加载时的岩石圈年龄、地表热流相关.T_e与海底地壳年龄之间的关系显示T_e主要位于板块冷却模型的450℃的等温线深度以上.西太平洋的Magellan海山和Marcus-Wake Guyots(MWG)地区的T_e主要分布在加载形成时板块冷却模型的200℃的等温线深度附近,较低的等温线可能受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研究区域内海洋地壳的热流与T_e之间存在一定的反相关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有效弹性厚度 挠曲 卡罗琳板块 岩石圈 滑动窗口导纳技术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103010102);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GE2015KG07)资助
【分类号】:P313;P541
【正文快照】: The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of the Caroline plate and its adjacent areasYANG An1,2,FU Yong-Tao1,2,LI An-Chun1,21引言卡罗琳板块位于太平洋西部边缘,在早期卡罗琳板块被认为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但基于海底地形、重力、地震、板块运动等资料的详细研究显示卡罗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维时;岩石圈计划成立工作组[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11期

2 从柏林;国际岩石圈计划与中国岩石圈计划[J];地球科学信息;1988年02期

3 李志明,张平;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的一些进展[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年02期

4 周新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5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基础科学;2006年02期

6 苗五一;;联合会间岩石圈规划开始执行[J];地震地质译丛;1981年01期

7 邱维时;联合会间岩石圈计划[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11期

8 梅世蓉,梁北援;岩石膨胀与地震前兆机制(一)——地壳内存在岩石膨胀的可能性[J];地震;1986年01期

9 G.Ranalli;D.C.Murphy;高子闽;;岩石圈的流变学分层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01期

10 Stephane Calmant;高志清;;太平洋岩石圈的弹性厚度[J];海洋地质译丛;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杨;黄金水;;D″层过钙钛矿相变对俯冲岩石圈形态影响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岩石圈演化研究室2013年度己发表论文统计[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3 雷兴林;马瑾;刘力强;;岩石超声实验数据处理应用软件[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4 高平;刘若新;;华北岩石圈断面岩石—物理性质结构模型的初步探讨[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5 吴福元;葛文春;孙德有;郭春丽;;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地球动力学)[C];2003年

6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吴宗絮;罗照华;;中国大陆两类岩石圈根及其构造效应[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安美建;石耀霖;;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稳态三维热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荣强;臧绍先;;中国大陆非构造活跃区岩石圈三维热结构的研究及推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袁学诚;李廷栋;;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雏型[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0 毛小林;刘绍文;徐鸣洁;王良书;;中国东部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分布及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滕艳;中国岩石圈研究,有独特之处[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赵凡;全面再现中国大陆地下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记者 李晓明;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绘就[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赵凡;1.45亿年前地质活动造就东部内生大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李斌;大陆缝合线已找到[N];中国矿业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玺瑶;华南湘桂地区深部岩石圈特征及显生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白永良;基于多源重力的岩石圈密度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小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各向异性的计算和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3年

2 李岩峰;青藏造山带岩石圈根拖曳模式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夏明哲;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岩石的岩浆过程与岩浆源区[D];长安大学;2006年

4 何利;川北坪河碱性杂岩体特征及其构造背景[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20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20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