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的复合单元模型
本文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的复合单元模型
【摘要】:基于复合单元法建立了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的复合单元模型。该模型前处理简便快捷,网格剖分不受限制,可依据裂隙的真实信息自动将其离散在单元内。其次,采用交叉迭代算法,对裂隙岩体的渗流场和温度场进行耦合分析,耦合算法不仅考虑了温度对流体运动黏度的影响,而且可计算裂隙中流体与相邻岩块间渗流-传热过程以及两者间的渗流量和热量交换。通过与已有近似解析解相比较,验证了复合单元耦合算法的可靠性。算例分析表明,渗流-传热耦合作用对裂隙岩体的渗流场和温度场均有一定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岩块热传导系数和裂隙开度对热能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岩块热传导系数越大、裂隙开度越大,低温流体从高温岩块中吸取的热能会较多,出口处流体温度下降得较快。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体 裂隙 渗流-传热耦合 复合单元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09097)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No.2013KB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2014ZZ0022)~~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209097),Open Research Project for State Key Lab.of Subtropical BuildingScienc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KB27)and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寿;蒋慰孙;张堤;;热耦合精锱系统控制方案的研究及应用[J];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2 毛卫南;刘建坤;;不同离散化方法在正冻土水热耦合模型中的应用[J];工程力学;2013年10期
3 刘仕倡;蔡杰进;;基于不动点理论的核热耦合计算收敛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4年03期
4 刘仕倡;蔡杰进;;超临界水冷堆核热耦合计算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4年01期
5 赵志岗,王培荣;薄板动态热耦合弯曲问题的拉普拉斯变换有限元法[J];固体力学学报;1997年02期
6 谭启;;均匀介质固热耦合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J];安徽建筑;2012年06期
7 黄锦华;张国书;阳彦鑫;;快热耦合系统的中子学计算工具——采用确定论方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8 王强;郭兆元;周驰;冯国泰;王仲奇;;单腔内冷涡轮的气热耦合数值仿真[J];航空动力学报;2011年01期
9 刘晓燕;郭琳;;冻土地区土壤水热耦合温度场的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1期
10 蒋校丰;谢仲生;;加速器驱动快/热耦合次临界系统的概念设计[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正兵;刘兴高;吴俊;;内部热耦合空分塔的非平衡级建模[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蒋哲;韩学山;王孟夏;;电热耦合动态潮流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盛金昌;廖秋林;刘继山;速宝玉;;钻孔过程中的流固热耦合作用数值分析[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双根;;固态功率组件热耦合效应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刘保柱;姚克俭;祝铃钰;;理想热耦合精馏的特性研究[A];2005年全国塔器及塔内件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志超;王省哲;;电、磁、热三相磁电复合材料有效热耦合性质的计算[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余爱平;罗yN青;袁希钢;龚超;;三组元全热耦合精馏塔设计与模拟 (Ⅱ)--严格模拟与优化[A];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龚超;罗yN青;袁希钢;余爱平;;三组元全热耦合精馏塔设计与模拟 (Ⅰ)--简捷设计法[A];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春彦;桂元珍;袁永华;刘常龄;张宁;罗福;;激光加载高速气流环境下靶材料的热耦合规律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刘兴高;周叶翔;;高纯内部热耦合精馏塔的非线性Wave传播特性[A];PCC2009—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闫正兵;内部热耦合空分塔的建模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兴高;内部热耦合精馏塔的建模与优化[D];浙江大学;1999年
3 丛琳;高纯内部热耦合精馏塔的wave非线性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卢泽湘;长链烷烃脱氢与甲烷催化燃烧直接热耦合的整体式催化反应器[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汉林;平面梁力热耦合弹性问题的解析解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李佳新;多组元全热耦合精馏分离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孙鸣;神府煤的光—热耦合氧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余爱平;完全热耦合精馏塔及其节能效果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邓世斌;寒区土体水热耦合问题计算的谱元法[D];同济大学;2007年
6 刘占权;超临界水堆轴向一维核热耦合稳定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龚超;完全热耦合精馏塔的设计与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赵然然;全热耦合精馏塔的动态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宁亚南;反应精馏应用于内部热耦合精馏以及差压热耦合精馏技术的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蔡坤;内部热耦合节能过程RBF先控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54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5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