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带斑岩体地质特征对比

发布时间:2017-10-09 00:32

  本文关键词: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带斑岩体地质特征对比


  更多相关文章: 义敦岛弧 斑岩体 年代学 岩石学 岩石地球化学


【摘要】:三江义敦岛弧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交接的位置,由巴颜喀拉、羌塘和拉萨三个板块构造体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具有多期运动,多期成矿的特点。而这些复杂的地质活动使得其构造演化过程的具有多样性和成矿条件具有丰富性,从而造就了三江地区多金属矿床的地质条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义敦岛弧造山带进行过许多科研方面的研究,基本均表明义敦岛弧造山带四川段和云南段在成岩作用、应力条件、成矿地质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项地质资料均表明义敦岛弧由北至南主要分布次火山热液型矿床-VMS型矿床-斑岩型矿床。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义敦岛弧北部还是存在斑岩型铜矿床(昌达沟等),义敦岛弧中北和中南段均存在有次火山热液型矿床,而中部则基本表现为VMS型矿床,这样来宏观形成南北对称的态势,并且北段的斑岩铜矿床在某些性质上也与埃达克岩性质相似,由此表明北段可能也存在与南段格咱岛弧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所以本文拟从对比前人研究资料和自己所做的实验,运用年代学、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等方法,找出义敦岛弧带四川段和云南段的异同之处,试图从这些相同和不同点找出影响其成矿分布差异,成矿规模差异及成矿地质条件差异的因素,从而对找矿潜力提供一些帮助。通过对所采集样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测的义敦北段石渠-甘孜段斑岩体和中段理塘斑岩体及得荣-乡城斑岩体与前人测的南段格咱岛弧斑岩体在地质年代允许的范围内基本是处于同一时期,石渠-甘孜段测年范围主要在213~216Ma,理塘段的测年主要在216~220Ma,格咱岛弧段测年主要在206~228Ma。岩体的岩石学特征表明斑岩体虽都是斑岩体,但在岩石组分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石渠-甘孜段斑岩体以过铝质-准铝质中性偏酸性花岗斑岩为主,理塘段以准铝质-过铝质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为主,格咱岛弧段则以过铝质中性闪长玢岩为主。由此可见三段斑岩在岩体岩性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构造应力、后期岩浆上侵或者是各种地质作用如同化-混染作用等造成。至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方面,义敦岛弧云南段与四川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稀土标准化曲线中Eu整体呈正异常富集,表明可能在部分熔融中,斜长石的熔融导致熔体中Eu的正异常。在微量元素标准化曲线中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呈明显富集,Th呈负异常,具有明显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
【关键词】:义敦岛弧 斑岩体 年代学 岩石学 岩石地球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2;P58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9-10
  • 1.1.1 选题依据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0-12
  • 1.2.1 研究现状10-12
  • 1.2.2 存在问题12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3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技术路线13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3-14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14-15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5-29
  • 2.1 区域地层18-22
  • 2.2 区域构造22-25
  • 2.3 岩浆岩25-27
  • 2.4 变质岩27-29
  • 第3章 斑岩年代学特征29-40
  • 3.1 石渠-甘孜段斑岩29-33
  • 3.1.1 昌达沟花岗闪长斑岩29-30
  • 3.1.2 额龙斑岩30-32
  • 3.1.3 嘎衣穷花岗斑岩32-33
  • 3.2 理塘段斑岩33-37
  • 3.2.1 萨玛隆洼花岗闪长斑岩34-35
  • 3.2.2 金厂沟南花岗斑岩35-36
  • 3.2.3 冒火山南花岗闪长斑岩36-37
  • 3.3 得荣-乡城段37
  • 3.3.1 马熊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7
  • 3.4 格咱岛弧斑岩37-39
  • 3.5 小结39-40
  • 第4章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40-68
  • 4.1 石渠-甘孜段40-48
  • 4.1.1 昌达沟花岗闪长斑岩40-43
  • 4.1.2 额龙斑岩43-45
  • 4.1.3 嘎衣穷斑岩45-48
  • 4.2 理塘段48-58
  • 4.2.1 萨玛隆洼花岗闪长斑岩48-51
  • 4.2.2 金厂沟南酸性火山岩51-55
  • 4.2.3 冒火山南花岗闪长斑岩55-58
  • 4.3 得荣-乡城段58-62
  • 4.3.1 伊公若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58-60
  • 4.3.2 马熊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60-62
  • 4.4 格咱岛弧段62-68
  • 4.4.1 春都斑岩63-64
  • 4.4.2 普朗斑岩64-66
  • 4.4.3 雪鸡坪斑岩66-68
  • 第5章 区域斑岩体特征对比68-74
  • 结论74-76
  • 致谢76-77
  • 参考文献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军;葛良胜;杨立强;;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J];岩石学报;2013年04期

2 马瑛;;斑岩铜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9期

3 姚春亮;陆建军;郭维民;袁林;李伟;;斑岩铜矿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J];矿床地质;2007年02期

4 侯增谦,杨岳清,曲晓明,黄典豪,吕庆田,王海平,余金杰,唐绍华;三江地区义敦岛弧造山带演化和成矿系统[J];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5 骆耀南,俞如龙;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J];地球学报;2002年05期

6 杨岳清,侯增谦,黄典豪,曲晓明;中甸弧碰撞造山作用和岩浆成矿系统[J];地球学报;2002年01期

7 侯增谦,曲晓明,黄卫,高永丰;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望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J];中国地质;2001年10期

8 简平,程裕淇,刘敦一;变质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研究——高级变质岩U-Pb年龄解释的基本依据[J];地学前缘;2001年03期

9 侯增谦,莫宣学,朱勤文,,沈上越;“三江”古特提斯地幔热柱──洋中脊玄武岩证据[J];地球学报;1996年04期

10 刘朝基;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体系及特提斯地质演化[J];地球学报;1995年02期



本文编号:997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997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f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